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内,随着第50万辆小米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现场掌声雷动。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标志着小米汽车仅用602天便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最快达成50万辆下线纪录的行列。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这一消息,并亲临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突破。自2024年3月首款车型SU7发布以来,小米汽车以惊人的速度刷新行业认知,其首款SUV车型YU7更是在中大型SUV市场连续三个月蝉联销量冠军,10月更是登顶国内全品类SUV销量榜首。
交付数据同样亮眼。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单季度交付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173.4%,创下季度交付新高;前三季度累计交付量超26万辆,其中9月和10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提前锁定年度35万辆交付目标。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季度小米汽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283亿元,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盈利突破。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小米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
走进小米汽车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令人印象深刻。1100余台生产机器人协同作业,98个质量检测工位与143台高精度检测设备构成严密的品控网络,确保每一辆下线车辆都符合高标准。2025年,小米在制造领域持续发力,累计申请近百项先进制造专利,完成35次技术改造升级,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这种对硬实力的投入,为小米汽车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应链整合是小米汽车的另一大优势。通过与超过300家零部件企业深度协作,小米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以京津冀地区核心供应商海纳川为例,双方合作带动上下游产值增长近140亿元,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更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本。
然而,市场反应却呈现微妙反差。尽管业绩表现强劲,小米港股股价当日却出现下跌,市值跌破万亿港元。对此,雷军在下线仪式上强调,小米汽车将始终坚守安全与交付底线,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加速生产,同时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推动AI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新阶段,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难以持续领先,安全、技术与服务才是制胜关键。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服务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小米汽车的短期成绩固然亮眼,但如何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随着AI、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将持续演变,而像小米这样兼具创新基因与制造实力的企业,或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