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空间站相关动态再度成为国外媒体关注焦点。据美国多家航天网站及新闻报道,中国计划于北京时间11月25日凌晨4时左右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尽管中国官方尚未正式公布具体发射时间,但美媒已根据禁航通告等信息提前披露了这一消息。
此次发射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原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执行载人任务,现调整为无人状态,主要承担货物运输任务,同时为在轨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提供一艘可靠的返回飞船。这一调整源于此前神舟二十号返回舱舷窗出现细微裂纹的突发事件。
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科学实验和出舱活动。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张陆、武飞、张洪章抵达空间站,两批航天员共同工作数日后,于11月4日完成交接。按原计划,神舟二十号乘组应于11月5日返回地球,但在检查返回舱舷窗时发现细微裂纹。
经专家组详细分析,通过拍照、计算、模拟测试及风洞实验,确认裂纹最可能由轨道上微小碎片撞击所致。尽管这种损伤不影响飞船在轨停留,但在再入大气层时可能影响热防护和气密性,不符合载人返回标准。为此,工程办公室于11月11日左右启动应急方案,决定让神舟二十号乘组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神舟二十号则留轨继续开展试验。
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号采用3圈快速返回轨道分离,比原定的5圈方案缩短数小时,于下午4时40分左右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状态良好,在轨204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时长纪录。此次乘组换飞船返回,也验证了中国空间站应急机制的有效性。
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后,空间站仅剩神舟二十一号一艘飞船作为应急逃生艇,短期内缺乏备份。中国空间站设计遵循“发一备一”原则,通常保持两艘飞船对接,一艘用于返回,一艘作为救援艇。为填补这一缺口,神舟二十二号提前发射。
这艘飞船将携带补给和设备前往空间站,对接后成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新“生命艇”。而神舟二十号则继续留轨开展碎片冲击试验,收集数据以改进未来飞船的防护材料。
美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特别强调了中国处理问题的迅速高效。从发现裂纹到乘组安全返回,再到准备新飞船发射,整个过程仅用十余天。SpaceNews、NASASpaceflight等网站援引禁航区通告称,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总装测试,货物装载工作也已就绪。长期跟踪中国航天动态的记者安德鲁·琼斯指出,这是自2011年神舟八号以来首次无人神舟飞行,主要目的是补充空间站的应急能力。
报道还回顾了2024年美国波音星际客机发生的类似事件。当时,巴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乘坐星际客机前往国际空间站,原定十天的任务因氦气泄漏和推进器故障延长至九个月,两人最终于2025年3月乘坐SpaceX龙飞船返回。由于美国当时缺乏备用载人飞船,只能等待后续航班。美媒对比后认为,中国在发现问题后迅速安排乘组换乘并补发救援飞船,确保空间站始终具备可靠逃生手段,应急响应机制更为成熟。
部分美国和国际航天专家借此事件指出,太空碎片风险日益严峻,轨道环境持续恶化。目前,低轨区域存在数十万块碎片,其中可跟踪的达数万块,撞击概率不断上升。神舟二十号舷窗裂纹和星际客机推进器故障均可能与碎片撞击有关。专家呼吁建立国际太空救援机制,包括共享备用对接端口、通报空间碎片信息,甚至实现跨国乘组转移。
中国空间站的对接标准已兼容国际规范,并多次表示欢迎符合条件的国家开展合作。然而,专家也认识到,中美之间存在法律障碍——美国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航天机构直接合作,协调太空救援难度较大。中国方面始终保持开放态度,但需对方先解除限制。当前,两国在载人登月和空间站领域仍存在竞争,短期内大规模合作可能性较低。但专家认为,随着太空活动日益频繁,此类突发事件将增多,各国迟早需坐下来制定规则,否则任何一方发生事故都将影响全局。
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后,应急预案不断完善。从天舟货运飞船的定期补给,到飞船的滚动备份机制,再到快速发射无人救援飞船的能力,整个体系经受住了考验。神舟二十号的试验数据将为未来飞船加固舷窗防护、减少碎片威胁提供重要参考。国外专家呼吁合作,也反映出太空环境日益拥挤,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保持开放姿态,随着实力增强,更多国家将愿意就太空安全议题展开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