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量子科学计算团队近日宣布,全球首款量子科学计算平台UnitaryLab正式上线。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量子计算技术从理论探索迈向产业应用的关键转折,为解决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提供了全新计算范式。
传统计算模式在处理高维度、多尺度问题时面临算力瓶颈,尤其在天气预测、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领域,计算效率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难题。量子计算凭借其独特的并行计算能力,被视为突破经典计算极限的关键技术。UnitaryLab平台通过整合量子算法与经典计算需求,首次实现了量子计算在工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平台核心突破在于"薛定谔化"量子算法框架的构建。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量子系统可处理的酉演化形式,解决了传统量子算法与工程计算适配性差的技术痛点。该算法理论上可将三维方程计算效率提升6倍,五维方程提升2.5万倍,九维方程更可达1万亿倍。这项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年度报告列为数学领域代表性突破。
针对量子计算应用门槛高的行业痛点,UnitaryLab 1.0版本打造了全链路工具链。平台集成模型构建、算法适配、结果可视化三大模块,通过直观的操作界面将复杂量子建模简化为参数输入。用户无需掌握量子物理或编程知识,仅需输入核心数据即可自动完成计算流程。这种"傻瓜式"操作模式使工程师、科研人员及高校学生都能快速开展量子计算研究。
在教学科研场景中,平台配备实时编辑的可视化量子线路模块,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原理;产业应用端则预置金融、地质、能源等领域的专用方程库,满足多样化计算需求。这种双场景适配能力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闭环。
平台上线后已通过多轮测试验证,与国内量子硬件龙头企业达成真机验证合作,并与工业设计仿真、通用科学计算软件团队建立技术对接。研发团队正牵头制定偏微分方程量子算法标准体系,推动行业从技术探索向标准化落地转型。平台开放的硬件接口已实现与主流量子计算架构的全兼容,为构建"算法-软件-硬件"协同生态奠定基础。
目前,UnitaryLab已吸引海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在量子计算模拟领域取得多项进展。团队计划持续迭代算法性能,开发专用硬件设备,拓展平台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场景,加速量子计算技术向产业端的渗透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