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具身智能领域热度持续攀升,但行业内部却暗流涌动,商业化困境与产能泡沫的争议不断发酵。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公开场合直言,人形机器人虽备受资本追捧,但商业路径仍不清晰,其团队已批量退出相关投资。这一观点引发行业震动,也折射出多数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技术突破与市场落地的双重挑战下,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淘汰。
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企业倒闭潮已现端倪。硅谷明星公司K-Scale Labs耗尽400万美元融资后宣布关停,美国儿童陪伴机器人企业Embodied直接终止服务,导致员工集体失业。更具标志性的是,法国机器人先驱Aldebaran因供应链成本高企、产品竞争力不足,在亏损2900万美元后破产,最终被中国企业收购。这些案例揭示,即便拥有技术积累,若无法解决商业化难题,企业仍难逃败局。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企业则走向另一极端。高盛调研发现,9家核心供应商基于行业爆发预期,已规划年产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的庞大产能,但实际订单规模远未匹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订单中,75%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订单多为数百至数千台,且交付周期长、应用场景模糊。例如,特斯拉与PharmAGRI签署的万台Optimus V3部署意向书,因缺乏资金匹配与量产证据,被质疑为“泡沫信号”。业内专家警告,过度营销正透支行业信任,需通过完税数据、交付量等硬指标核实企业真实能力。
尽管如此,工业场景正成为机器人落地的突破口。相比家庭场景的复杂需求,工厂环境任务单一、标准化程度高,更适合技术尚不成熟的具身机器人。目前,走到B轮及后续融资的企业普遍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聚焦细分场景,如物流仓储、工业巡检;二是实现小批量交付,年营收超5000万元。例如,智元机器人2024年营收达1.2亿元,成为少数具备造血能力的企业。
但工业场景落地仍面临多重技术壁垒。通用型机器人因需适应多任务,硬件冗余度高、成本居高不下,而客户更倾向“专机专用”的定制化方案。以汽车装配线为例,机械臂需达到毫米级精度(±0.3mm)和微秒级响应速度,且在动态环境中(如传送带速度波动)仍需保持稳定。某头部企业测试显示,其产品在静态环境下成功率达98%,但引入干扰后骤降至67%。工业场景对稳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六西格玛标准下,缺陷率需控制在每百万次不超过3.4次,而当前生成式AI训练的抓取动作成功率仅80%-90%,远未达标。
依柯力信息科技在行业沙龙中进一步指出,现有具身机器人硬件负载能力处于初级阶段,速度比工业机器人慢5倍,且大模型生成的代码精度无法满足工业需求,尤其在断网场景下性能进一步下降。权威人士分析,若企业年度出货量超5万台,成本与行业认可度将迎来质变,但目前仅有物流机器人接近这一目标,通用型机器人仍看不到拐点。不过,在工业细分领域,高效、低成本的垂直解决方案或许能率先突围。
高盛报告的警示虽引发争议,但短期内具身机器人替代人工仍不现实。头部制造企业的订单更多出于战略布局与自动化试错需求,而非成熟商业模式。不过,历史经验表明,技术革命中的适度泡沫往往能加速产业迭代。当前行业需警惕的是,如何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理性间找到平衡,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