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再次迎来现象级突破。蚂蚁集团推出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仅四天,下载量突破百万大关,不仅刷新国内AI应用增长纪录,更在用户规模增速上超越ChatGPT、Sora2等国际知名产品。这款未作任何前期宣传的AI工具,凭借其独特的交互模式和技术架构,在竞争激烈的AI赛道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技术突破成为核心驱动力。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智能助手,“灵光”突破传统文本交互的局限,支持3D建模、音视频生成、动态图表等12种信息形态的实时输出。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复杂应用开发,这种“手搓应用”模式大幅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向远之体验后评价称,该产品打破了AI工具的冰冷感,呈现出智能时代的鲜活特质。
多模态交互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对比三年前以文本交互为主的ChatGPT和专注视频生成的Sora,“灵光”代表的新一代国产AI应用展现出全模态融合特征。蚂蚁集团CTO何征宇用互联网发展史作比:早期Email以文字传输为主,而网页的出现整合了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元素,这种进化路径正在AI领域重现。数据显示,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该领域,谷歌最新发布的Gemini 3模型同样聚焦多模态理解,但中国产品在应用落地速度上已形成优势。
用户参与度验证产品价值。在“灵光”的三大功能模块中,“闪应用”成为最受欢迎的板块。用户通过简单对话即可创建个性化工具,从像素画生成器到健身计划表,平均每个应用经历6次迭代优化。有发烧友在两小时内完成超百次修改,展现出极强的创造热情。这种从使用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标志着AI技术真正走向大众化。
应用驱动模式显现生态优势。与美国企业侧重底层技术创新不同,中国AI产业更注重技术转化效率。中国社科院专家吕鹏指出,这种差异源于产业链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新加坡AI领域观察家Madapparambath注意到,中国开发者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范式——AI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工具,而是可主动构建的数字伙伴。这种转变在清华大学刘典看来,预示着全球AI竞争正从模型参数比拼转向应用场景争夺。
技术普惠成为行业共识。蚂蚁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灵光”上线后紧急扩容8次仍难以满足需求,这种“甜蜜的烦恼”印证了市场潜力。何征宇强调,AGI时代的技术红利应当属于全体用户,而非少数科研机构。当前中国AI应用日均新增用户超5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技术民主化的真实写照——当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其发展轨迹便开始书写新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