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存储芯片市场价格持续攀升,引发了消费电子行业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广泛关注。多位行业高管公开表示,内存成本上涨压力已传导至终端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生产成本面临显著提升。据分析,AI技术快速发展推动高带宽存储(HBM)需求激增,导致传统DRAM颗粒产能被挤占,预计未来18个月内存储器市场将维持强劲上行周期,终端产品价格或将被迫上调。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指出,汽车、消费电子等终端领域将同时面临价格与供应双重压力。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据此下调2026年全球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预期,从原先的年增长0.1%和1.7%分别修正为下降2%和2.4%。面对成本压力,终端厂商开始调整产品策略,部分品牌计划通过优化零部件配置平衡成本,其中显示面板成为重点议价领域。
与存储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经过二十年发展已实现跨越式突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显示面板市场规模达3962亿元,全球占比68.2%,在LCD领域形成绝对优势。随着OLED技术在移动设备和中尺寸IT产品中的加速渗透,天马、京东方等企业投入超千亿元布局高世代产线。其中天马厦门TM18工厂投资480亿元,建成全球最先进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之一。
技术突破带动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厂商在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中占比达51.7%,较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小米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国内销售手机已全部采用国产屏幕,同时AMOLED与LCD面板形成互补格局——前者主导高端市场,后者在入门机型和维修市场保持稳定供应。这种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重驱动,使中国面板厂商在成本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突破关键。天马微电子与OPPO联合研发的"天工屏"搭载于Find系列新品,实现护眼、高刷新率等特性突破;一加与屏厂共创的"东方屏"则以显示效果为核心竞争力。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正在重构产业生态,天马微电子总裁王磊表示,企业正从单一制造向"技术共生"转型,通过联合实验室、上游材料研发等方式,推动Micro-LED等前沿技术布局。

成本优势与供应链韧性形成双重保障。行业分析显示,尽管存储涨价可能推高终端BOM成本5-7%,但面板产能扩张将抑制价格涨幅。某手机厂商负责人透露,2026年产品规划中,低端机型可能通过屏幕降配降低成本,中端机型则根据市场反馈动态调整。这种灵活策略得益于国产面板的快速响应能力——武汉、厦门等研发制造基地形成的产业集群,使材料国产化率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深度协同模式正在改写竞争规则。小米与天马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从芯片架构到显示模组进行全链路优化,实现技术降本与用户体验的平衡。这种"苹果式"的供应链管理范式,在中国完整的消费电子生态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全球下任主席严群认为,中国显示产业已突破制造技术瓶颈,随着产业链本土化协同深化,材料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将逐步解决,为冲击高端市场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