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交界处的淀山湖水域上空,一架银色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声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后消失在天际。这场由峰飞航空科技主导的演示活动,不仅展示了2吨级eVTOL在零碳水上机场的完整起降流程,更揭开了全球首个“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的神秘面纱。
该方案以“零碳水上机场”与“eVTOL航空器”的协同为核心,将低空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从陆地延伸至水域。这一创新设计直指传统低空经济痛点——起降点选址受限、建设周期长、运维成本高。通过将机场功能集成于船舶平台,方案实现了“按需部署、灵活调整、快速响应”的全新模式,为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作为方案的关键载体,峰飞航空自主研发的零碳水上机场堪称“水上移动空港”。该设施采用纯电驱动系统,甲板铺设光伏板实现能源自给,船舱内集成起降平台、智能调度系统、通信设备及机务保障功能。这种“一船一机场”的设计,使江河湖海均可成为eVTOL的起降节点,有效突破了传统固定机场的地理限制。
“每艘船就是一个最小单元的机场。”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在活动现场解释道,传统机场建设面临选址审批复杂、建设周期长达数年、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而水上机场可像通信基站般灵活布点,根据实际需求增减数量或调整位置,大幅降低低空交通网络的构建门槛。
演示环节中,三架2吨级eVTOL以编队形式完成飞行任务,并精准执行了伞投物资和救生筏投放操作。这一场景不仅验证了多机协同作业能力,更展示了eVTOL在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据谢嘉透露,峰飞航空已累计获得2000架eVTOL商业订单,其中300架确认将于2025年底前交付。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海空一体方案正在重构低空经济的想象空间。当水上机场与电动飞行器形成闭环,一个覆盖更广、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空中交通网络或许已不再遥远。这场发生在淀山湖的演示,或许正是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重要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