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一场技术变革,全固态电池被视为推动行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据权威媒体报道,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正式建成,目前进入小批量测试阶段,标志着这一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全固态电池完全摒弃液态电解液,采用固态电解质材料,不仅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在安全性方面实现突破。广汽集团技术研究院负责人祁宏钟透露,其团队研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近一倍,可使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从500公里跃升至1000公里以上。按照规划,该技术将于2026年启动小批量装车测试,2027年后逐步实现规模化量产。
生产线的革新是技术落地的核心支撑。记者了解到,负极制造环节采用干法工艺,将传统三道独立工序整合为一道,能耗降低的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电解质材料的突破同样关键,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使电池耐热性能显著增强,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可靠的动力保障。广汽集团已建成国内首条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量产能力的生产线,为技术商业化奠定基础。
行业数据印证着固态电池的爆发潜力。高工锂电发布的产业蓝皮书显示,2027至2030年间,全球将集中建设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预计到2035年出货量将突破900GWh。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业内预测中国固态电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超过80%。在应用端,固态电池已开始渗透至新能源汽车领域,配套车型价格区间从35万元以上下探至30万元以内;在低空经济领域,亿航智能完成全球首次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续航时间提升60%至90%。
尽管前景广阔,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挑战。截至2025年9月,国内半固态电芯价格区间为0.5元/Wh至0.7元/Wh,全固态电池则高达2元/Wh至3元/Wh,与液态电池0.4元/Wh至0.5元/Wh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技术路线方面,当前量产的车规级固态电池主要采用复合电解质体系,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后实现小批量装车。蓝皮书预测,到2035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超550GWh,占全球固态锂电池总量的六成以上。
产能建设方面,2025至2026年将迎来半固态电池扩产高峰,储能领域有望率先释放产能。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国内固态电池规划产能超450GWh,其中半固态电池占比超98%,但实际投产产能仅25GWh,有效利用率不足20%。这一数据反映出行业从规划到落地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升,也为后续技术迭代和市场培育留下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