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平均海拔3750米的高原上,一座人口仅三万的小城正崛起为全球深空探测的重要枢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已建成多个世界级科研装置,吸引着顶尖科学家汇聚于此,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海拔4411米的稻城亚丁机场附近,占地1.36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宛如一张精密的科技之网,昼夜不息地捕捉着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粒子。这个由近万个先进探测器组成的复合阵列,包含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电磁粒子探测器及缪子探测器四大核心系统,共同构成全球最灵敏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自2023年通过国家验收以来,该装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获得宇宙线"膝"形成的关键观测证据,为破解百年未解之谜迈出重要一步。
观测站首席科学家曹臻院士回忆,2014年首次踏勘选址时,团队在海子山遭遇狼群围困,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夜中扎营守候。正是这种开拓精神,让中国科学家在海拔4400米的生命禁区,用14年时间建成这座世界之最的科研重器。如今,观测站正进行关键升级,32台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将陆续部署,使空间分辨率提升五倍以上,为揭示宇宙线起源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距离观测站东南方向一小时车程处,由313部6米口径天线组成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静静矗立。这个直径一公里的"太阳观测网"能实时监测太阳爆发活动,通过捕捉8分钟抵达地球的电磁波信号,实现空间天气精准预报。2023年9月,该装置成功预报一次太阳耀斑事件,传播时间误差控制在1.16小时内,标志着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海拔4700米的无名山巅,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正在建设。这座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装置计划于2026年建成,其配套基建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届时,它将与现有观测站形成互补,构建起从近地空间到深空宇宙的多层次观测体系。
这些大国重器的相继落地,使稻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高原"。从捕捉宇宙线的"天网",到追踪太阳活动的"圆环阵",再到即将问世的巨型太阳望远镜,中国科学家正在这片高原上编织一张探索宇宙的立体网络。随着更多科研装置的规划建设,这座高原小城将持续释放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为人类认知宇宙边界贡献东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