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龄仅有138亿年,但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却延伸至465亿光年之外。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曾让无数人困惑不已。科学家用“空间膨胀”这一概念,揭开了这一谜题的核心——承载星系的宇宙舞台本身在不断扩张,而并非星系在宇宙中狂奔。
早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光谱,发现其波长因“红移”现象被拉长。最初,这一现象被误认为是多普勒效应,但进一步研究显示,远距离星系的退行速度远超光速,且地球并非宇宙中心。科学家最终确认,这是“宇宙学红移”所致——空间本身的膨胀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拉伸”,而这种膨胀速度不受相对论限制,因为它并非物质运动,而是空间自身的变化。
想象宇宙如同一块正在发酵的面团,星系如同面团上的芝麻粒。当面团膨胀时,芝麻粒之间的距离自然增加,而芝麻本身并未移动。同理,138亿年前发出的最古老光波,其光源初始距离地球仅数十亿光年,但经过漫长岁月中空间的持续膨胀,最终抵达地球时,光源已被推至465亿光年之外。这一过程完美解释了宇宙年龄与可观测范围的矛盾。
推动宇宙膨胀的“幕后力量”是什么?科学家认为,早期宇宙的“暴胀”是初始动力。大爆炸后的瞬间,宇宙以指数级速度扩张,如同被释放的弹簧,迅速达到巨大规模。这一过程还留下了“原初密度扰动”的痕迹,被记录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而持续加速膨胀的“推手”,则是占宇宙总质能68%的暗能量。1998年,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宇宙膨胀非但未减速,反而愈发加速,从而提出暗能量的概念。这种神秘能量如同“反向引力”,充斥于宇宙各处,不断推动空间向外扩张。
2025年,宇宙学领域迎来两项突破性发现。首先,韦布望远镜在宇宙大爆炸后仅5.7亿年的一个小星系中,探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按传统认知,黑洞与宿主星系应同步成长,星系规模越大,黑洞质量才越高。然而,这个星系本身极小,其黑洞却异常庞大,增长速度远超宿主星系,仿佛一个“早熟的巨人”。这一发现对理解宇宙膨胀具有重要意义——黑洞的快速生长反映了早期宇宙的物质分布,而物质分布直接影响空间膨胀速率。
与此同时,科学家公布了测量宇宙膨胀的第三种方法:强引力透镜效应。该方法利用大质量星系的引力,将远处类星体的光偏折成多个像,通过测量这些像抵达地球的时间差,推算宇宙膨胀速度。经过10年观测33个透镜样本,科学家得出哈勃常数为67.4(误差5%),这一结果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法的测量值一致,为解决“哈勃常数危机”提供了新视角。
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对宇宙膨胀的探索正进入新阶段。我国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美国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即将升空,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观测手段也将投入使用。科学家计划将强引力透镜样本增至40个,并利用更先进的望远镜与算法,将哈勃常数测量误差降至1%,彻底揭开这一宇宙学难题的真相。从古人的朴素认知,到现代望远镜的精密观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而每一次突破,都在逼近那隐藏于星辰背后的终极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