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市场最活跃的商圈里,瑞幸与库迪的门店如同镜像般频繁出现:北京国贸写字楼的电梯间里,两家品牌的广告海报分列两侧;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大堂中,咖啡机的取餐提示音此起彼伏;成都春熙路的转角处,隔街相望的门店用促销海报争夺着行人的目光。这场由两大新兴咖啡品牌主导的商业竞争,正以最直观的方式改写着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
追溯这场竞争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两家品牌创始人团队的特殊渊源。瑞幸咖啡由陆正耀团队创立,凭借互联网思维和激进扩张策略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头部品牌。2020年财务造假事件后,原管理层退出,但陆正耀很快带领核心团队转战库迪咖啡,试图在咖啡赛道重新证明自己。这种特殊的背景使得两家品牌从诞生之初就注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竞争背后既包含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暗含着创始人团队的尊严与野心。
在扩张模式上,两家品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瑞幸采用"自营+联营"的混合模式,通过自营门店把控核心体验,同时借助联营模式快速渗透下沉市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其联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62.3%,显示出这种模式的商业价值。库迪则以"零加盟费+毛利分成"的联营模式打破传统加盟壁垒,将门店扩张速度推向极致——从0到1万家门店仅用2年时间,远超瑞幸6年的扩张周期。2024年推出的"COTTI Express"便捷店型,更是将门店面积压缩至6-12平方米,可嵌入便利店、药店等场景,这种"寄生店"模式使其门店总数在2025年6月底突破15000家。
价格战成为这场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库迪以9.9元的低价策略切入市场,通过紧贴瑞幸门店的"贴身战术"快速抢占消费者心智。瑞幸则从早期的市场争夺转向壁垒构建,依托1.123亿月活用户的私域流量池和智能点单系统,将原材料成本占比控制在39.5%的行业低位。这种数字化优势使瑞幸在面对价格战时更具韧性,而库迪则因数字化布局滞后,在用户留存和运营效率上存在明显差距,只能依赖资本补贴维持低价策略。
产品创新成为另一重要战场。瑞幸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先后推出"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现象级产品,其中酱香拿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超1亿元。库迪则缺乏爆款支撑,除米咖外鲜有出圈产品。当瑞幸与茅台联名引爆市场时,库迪迅速推出"米乳拿铁",通过"酱香,还是米香"等文案直接对标竞争对手,试图在产品层面寻找突破口。
随着市场竞争深化,两家品牌的战略重心开始分化。瑞幸进入"守城"阶段,在收缩价格战范围的同时,将资源投向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通过轻食搭配、IP联名等策略,瑞幸不断强化咖啡消费场景,推出"下午茶套餐"提升客单价,并开始布局高端产品线和海外市场。库迪则处于"攻城"阶段,加速多元化探索,试点"热食便当""便利店啤酒"等跨界业态,甚至推出1平方米的极限店型,试图通过高频刚需场景填补咖啡消费低谷,打造"咖啡+便利店"的复合业态。
这种战略分化预示着竞争方向的转变。当市场渗透率达到临界点后,单纯依靠价格和扩张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瑞幸通过高端化和国际化寻找新增长点,库迪则通过业态复合化拓展边界。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压缩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低价策略降低咖啡消费门槛,促使现制咖啡从"轻奢饮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同时,竞争压力倒逼整个行业在产品创新、店型优化、供应链升级等方面持续进化,咖饮品牌密集推出茶饮新品,轻量化店型逐渐普及,供应链效率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