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兼具超轻量化与超高强度特性的新型复合材料,其耐高温性能尤为突出,有望为航空航天及高端工业制造带来革新性应用。该材料突破了传统铝基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瓶颈,在500℃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稳定力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研究团队通过仿生学设计,将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引入金属材料开发。项目负责人解释称,这种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微观结构如同将钢筋混凝土体系缩小至微米尺度:以钛合金细杆构建三维网状骨架作为"钢筋",通过激光粉末床熔融技术实现精准成型,细杆直径可控制在0.2毫米级;随后采用微铸造工艺将铝、硅、镁合金填充至骨架间隙形成"混凝土基体",并嵌入氧化铝微粒与硅纳米析出相作为"骨料增强相"。这种多尺度协同强化设计使材料兼具高强度与耐热性。
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在室温下屈服强度达700兆帕,是普通铝基复合材料的4-7倍;在500℃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300-400兆帕的屈服强度,而传统铝基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强度衰减至不足5兆帕。研究第一作者特别指出,这种性能表现已接近中等强度钢的水平,但密度仅为钢材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了"减重不减强"的设计目标。这种特性对于航空发动机部件、火箭推进系统等对重量极为敏感的高温应用场景具有重大价值。
研发团队通过高精度计算机模拟揭示了材料的强化机制:钛合金骨架有效阻碍位错运动,纳米级析出相抑制晶界滑动,氧化铝颗粒则通过载荷传递效应增强基体。这种多层次强化机制使材料在高温下仍能维持结构完整性,突破了传统铝基材料"高温软化"的技术瓶颈。项目负责人表示,增材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应用是关键,激光精准熔融技术使得复杂三维网状结构的批量制备成为可能,为新型材料设计开辟了新路径。
当前航空航天领域正面临严峻的减重挑战,据统计,商用飞机每减轻1公斤重量,全年可减少数千升燃油消耗。传统铝合金虽因密度优势成为主流结构材料,但其耐热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在发动机舱等高温区域的应用。这项研究通过材料基因组方法,成功将建筑领域的结构智慧转化为金属材料设计范式,为开发下一代高温轻质材料提供了全新思路。研究团队已着手开展工程化验证,计划与航空制造企业合作推进技术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