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车企营销“黑话”迷雾待散 业内共寻回归技术本真与用户价值之路

   时间:2025-11-24 21:53:3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电动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车企营销领域正经历一场“术语革命”。从“远超国标”到“无图通勤”,从“车规级芯片”到“端到端算法”,各类专业词汇如潮水般涌向消费者,既展现了技术创新的活力,也引发了市场认知的困惑。针对这一现象,知乎联合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地平线,在广州车展期间举办了一场名为“听懂汽车营销黑话”的深度对话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从业者与内容创作者共同探讨营销话术背后的技术逻辑与市场真相。

活动开场,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某车企电池系统工程师弗雷刘以“针刺测试”为切入点,直指当前电池安全营销中的认知偏差。他通过实验数据与实际案例说明,单次测试通过并不能等同于电池系统整体安全,而“枪击测试”“拧麻花测试”等极端场景演示,更多是营销层面的“行为艺术”,与真实用车环境存在显著脱节。“电池安全是系统工程,需要从材料、结构、热管理到BMS算法全链条优化,而非依赖某个测试项目的‘通关证书’。”弗雷刘呼吁行业停止“为测试而测试”的内卷,将资源投向核心技术突破。

智能驾驶领域的营销乱象则更为复杂。地平线智驾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刘文尧将当前阶段定义为“技术发散期”:车企为争夺市场关注,往往通过“场景特解”(如特定路况下的演示视频)制造技术亮点,却忽视了通用驾驶能力的构建。“AI驱动的智驾系统需要海量数据与真实场景锤炼,过度包装概念只会让用户产生认知偏差。”他以“营销黑话不如上车说话”为结语,强调实际道路体验才是检验技术成熟度的唯一标准。

圆桌讨论环节,三位不同背景的嘉宾从多元视角剖析了问题根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张抗抗指出,车企营销的本质是品牌传播而非技术科普,其核心目标是建立情感认同而非传递专业知识。知乎等平台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内容填补信息差,形成对营销话术的制衡机制。复旦大学微电子与MBA双硕士辣笔小星则提出“国际化破局”思路:他以中国电池安全标准被国际采纳为例,建议车企将技术竞争从“国内内卷”转向“全球对标”,“当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杆时,营销话术自然会回归理性”。

知乎汽车话题优秀答主jasoncheng进一步揭露了营销中的“信息差操纵”:部分品牌通过堆砌术语制造认知壁垒,或用“未来功能”为现阶段缺陷背书,导致消费者陷入“越懂越纠结”的困境。他建议普通用户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技术是否通过第三方认证;二是功能是否在量产车型上稳定实现;三是企业是否公开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与数据。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讨论最终凝聚成一个共识:规范汽车营销生态需要多方协同——车企需克制过度包装的冲动,媒体与创作者应承担起技术普及责任,监管机构需完善标准体系,而消费者则需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当技术回归本质、营销回归真诚,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持久信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