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火星南极冰盖下液态水之谜:MARSIS与SHARAD探测结果引科学界热议

   时间:2025-11-24 22:06:1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长久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火星当前的气候条件过于严苛,液态水难以在其表面或近地表稳定存在。然而,一项由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获取的新发现,正对这一传统认知发起挑战。探测器搭载的“火星地下与电离层探测先进雷达”(MARSIS)在火星南极冰盖下方约1.9万米处,检测到一片直径约19公里的区域存在异常强烈的雷达反射信号,其特征与冰层下封存的液态水预期信号高度吻合。

若这一发现被证实,将彻底改写人类对火星宜居性的理解。目前火星表面平均温度为零下63摄氏度,南极冰盖厚度超过3公里,常规条件下液态水无法长期存在。但科学家推测,若该区域存在高浓度盐分形成的卤水,或局部地热活动提供热量,液态水仍有可能在极端环境中短暂存续。这种可能性引发了关于火星是否仍存在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激烈讨论。

为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研究团队提出了多种替代解释模型。例如,分层沉积的干冰与水冰混合体可能产生类似反射特征;含盐冰层与黏土矿物的组合也可能增强雷达信号,而无需实际存在地下湖泊。这些假设均指向“干燥”地质过程,而非液态水活动。

为验证MARSIS的观测结果,科学家调用了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搭载的“浅层雷达”(SHARAD)进行交叉比对。SHARAD虽具备更高分辨率,但其工作频率限制了探测深度,常规模式下无法穿透南极冰盖底部。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任务团队实施了一项创新操作:将航天器沿飞行轴滚动120度,远超此前28度的极限。这一“超大角度滚动”(VLR)技术显著提升了雷达的穿透能力,使其首次触及可疑高反射区域的底部结构。

在最新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的研究中,加雷斯·摩根团队系统分析了SHARAD对该区域的91次观测数据。结果显示,尽管部分特征与液态水模型存在相似性,但尚未找到确凿证据排除其他地质解释。研究强调,需结合更多探测数据与实验室模拟,才能最终确定高反射信号的成因。

目前,科学界正通过多任务协同观测与技术创新,逐步揭开火星南极的神秘面纱。MARSIS与SHARAD的联合探测,不仅为火星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未来寻找火星生命迹象指明了方向。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知或将迎来重大突破。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