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赛道:订单热潮下,交付环节迎关键挑战与破局之路

   时间:2025-11-25 03:37:1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因一份供应链调研报告陷入舆论漩涡。高盛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调研》指出,三花、拓普等9家核心供应链企业已规划10万至100万台级年产能,但尚未获得大额确定性订单。这种“产能前置”与“订单滞后”的落差,被高盛定义为行业当前典型特征。报告发布后,市场情绪迅速波动,万得机器人指数在次日连续下行,最大单日跌幅达1.15%。

争议焦点迅速聚焦于头部企业优必选。11月12日,优必选发布Walker S2量产交付视频,展示机器人方阵换电、列队行进等能力,试图回应行业对交付真实性的质疑。然而,美国Figure AI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次日在社交平台公开指控视频“后排机器人为电脑特效”,并以“反光差异”为依据,称“前排为真,后排为假”。优必选随即回应,发布一镜到底无剪辑素材,并补充工厂环境音、机器人脚步声等实证细节。尽管布雷特后续又提出“换电时手部动作不一致”的质疑,但最终以“市场乱象失控”的表述结束争论。

优必选相关人士透露,公司已与比亚迪、吉利汽车、顺丰等企业建立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智慧物流等场景的商业化应用。Walker系列通过场景实践积累运行数据,优化产品性能,为产线级群体智能提供支撑。与此同时,Figure AI也披露了其第二代产品在宝马美国工厂的运行进展,累计超1250小时,但因前臂部件故障率较高,已启动第三代产品量产,通过重构电子元件架构提升可靠性。

尽管争议不断,人形机器人赛道仍涌现多重积极信号。据统计,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超千万元级订单已超18起,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6家企业单笔或累计金额破亿。应用场景集中于生产、物流等实体经济领域,企业交付能力成为投资人关注核心。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表示,今年投资人更看重实际交付能力,而非演示原型。

资本层面的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行业投融资事件超百起,总金额突破150亿元,亿元级融资成常态。下半年,京东于7月连续披露三笔机器人领域投资,投向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企业;年末,原力灵机获阿里巴巴数亿元融资,加速进化、星动纪元也相继完成超亿元融资。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顶尖机构持续加码,量产交付能力成为核心考量。

然而,行业仍面临交付环节的挑战。尽管订单频传,但实际交付量与产能规划存在差距。以优必选为例,其今年累计订单金额突破8亿元,覆盖汽车制造、工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但在合作方运营细节、核心工序参数、交付节点等关键信息上仍存在“留白”。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达138万台,与部分企业现阶段的百万产能规划形成巨大时间差。多数企业表示,将在实际订单落地后逐步扩产,现阶段订单落地范围仍有限。

在交付路径上,国内企业呈现差异化策略。优必选以订单锚定规模化,重点布局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并制定清晰产能爬坡计划:预计2026年工业人形机器人年产能达5000台,2027年扩大至10000台。2025年,公司计划交付500台,目前已完成超200台。加速进化则选择“小步快跑”模式,早期坚持单台交付,待生产与售后能力成熟后再逐步放开订单量级。其交付侧重低门槛场景,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对接科研与开发者群体,同时开放技术接口吸引生态参与。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分析,2025年机器人亿元大单在多场景爆发,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商业落地阶段。企业需求聚焦于降本增效与生产灵活性,需求、供应链、资本的联动效应将成为推动行业从订单热迈向交付落地的关键条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