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空间科学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一项备受瞩目的太空探索计划浮出水面。我国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发射四颗科学卫星,围绕宇宙起源、空间天气机制及生命起源等核心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一名为“太空探源”的卫星集群计划,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任务及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旨在突破人类对宇宙演化、太阳活动及地外生命可能性的认知边界。
作为该计划的首发任务,“鸿蒙计划”将构建由10颗卫星组成的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这支“太空观测队”将集体飞赴月球背面,利用这一天然屏蔽地球与太阳电磁干扰的“静音区”,捕捉宇宙大爆炸后至第一代恒星形成前数亿年间的微弱信号。科学家期望通过这一任务,还原宇宙从混沌到光明的关键转折期,解开“黑暗时代”的物理谜题。
聚焦太阳极端环境的“夸父二号”卫星则肩负另一重任。它将成为首个进入太阳极区轨道的探测器,从正上方观测太阳两极的磁场活动。这一视角有望揭示太阳磁周期的形成机制,提前预警可能影响地球电网、通信的太阳风暴,为人类应对空间天气灾害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在寻找地外生命方面,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将开启“星际寻家”之旅。该卫星配备高精度测光系统,可在银河系内扫描数百万颗恒星,锁定与地球大小相近、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这项任务或将在未来十年内发现首个“地球2.0”,为人类移民外星提供潜在目标。
作为计划中的“终极实验室”,eXTP空间天文台将运行于地球大气层外,直面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环境。其观测目标包括黑洞视界、中子星表面等引力与磁场强度远超地球实验条件的区域。通过分析这些区域的X射线辐射,科学家将检验广义相对论预言,探索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论,推动物理学基本规律的突破。
这四颗卫星如同分布在不同轨道的“科学哨站”,将共同构建起覆盖宇宙诞生到生命演化的观测网络。从月球背面的“宇宙收音机”到太阳极区的“高空摄影师”,从星际深处的“行星猎人”到极端天体的“物理实验室”,中国空间科学正以系统性布局开启人类认知宇宙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