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月壤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实验与精密分析,首次从颗粒力学层面破解了月壤"高黏性"的形成机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天文》。
2024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团队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月球背面采样过程中发现月壤呈现异常黏稠特性。这一现象与正面月壤存在显著差异,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特殊性质,研究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专项研究,通过多维度实验验证月壤的物理特性。
科研人员采用固定漏斗实验与滚筒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精确测定月壤休止角这一关键流动性指标。实验数据显示,嫦娥六号月壤的休止角较正面样品明显增大,其流动特性更接近地球黏性土体。这一发现证实了任务团队此前的现场观察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成分分析显示,月壤中磁性矿物含量极低且不含黏土矿物,排除了磁力与胶结作用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实验发现,月壤颗粒间的摩擦力、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三种作用力共同主导了其高黏性特征。其中摩擦力与颗粒表面粗糙度正相关,后两种作用力则随颗粒尺寸减小而显著增强。
通过1微米级高精度CT扫描技术,研究团队对29万余个月壤颗粒进行三维重构分析。对比发现,嫦娥六号月壤颗粒平均尺寸更小,形态复杂度显著高于正面样品,整体球度偏低。这种反常现象可能与样品中32.6%的长石矿物易碎特性,以及月球背面更强烈的太空风化作用有关。
研究指出,月壤颗粒的细小尺寸与复杂形态共同增强了三种粒间力的作用效果,导致休止角增大,最终形成独特的黏性特征。这项突破性成果从微观力学角度阐释了月壤的聚集行为,为理解月球表面物质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数据已应用于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的规划论证,为月面作业设备设计、资源开采方案制定等提供关键参数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