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基因研究揭秘:云南现代“僰人”与古代悬棺葬主人的血脉传承之谜

   时间:2025-11-25 03:40:4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为解开千年悬棺葬谜题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科研团队首次通过核基因组分析证实,云南丘北县自称“僰人”的现代群体,是古代悬棺葬主人的直系后裔。这一发现不仅厘清了“悬棺何来、僰人何去”的历史疑问,更揭示了悬棺葬俗的起源与传播路径。

悬棺葬作为世界罕见的葬俗,其特点是将棺木安置于临江临崖的峭壁、洞穴或岩缝中。古代僰人被认为是川滇交界区域实施这一葬俗的主要族群,自西汉以来活跃于四川宜宾、云南昭通等地,并建立“僰侯国”。然而,明代以后,这一独特葬俗逐渐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仅留下大量悬棺遗迹和未解之谜。

云南丘北县至今仍有自称“僰人”的群体,他们保留着“灵魂洞葬”的祭祀传统,但与古代僰人的关联一直缺乏科学依据。随着古DNA分析技术的兴起,科研团队得以通过基因组研究追溯人群的遗传谱系。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对云南、广西及泰国北部的7处遗址中的15具悬棺人类遗骸进行了基因组DNA分析,并对丘北30名现代“僰人”进行了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僰人”基因组中约43%至79%的成分可直接追溯至昭通悬棺人群。这一发现首次在核基因组层面确认了悬棺主人与现存人群的直接遗传联系,为历史谜题提供了科学解答。项目负责人介绍,传统形态学研究提供的信息有限,而古基因组技术为追踪古代人群的遗传谱系和交流融合路线提供了强大支撑。

进一步分析表明,悬棺葬俗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武夷山极有可能是其发源地。该葬俗随后沿长江及其支流西进至云贵高原,并继续向南传播至东南亚。泰国悬棺个体与中国西南悬棺个体共享祖源,说明悬棺文化的传播伴随着人群的迁徙。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悬棺葬俗研究的重要空白,也为理解古代人群的迁徙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在云南昭通威信县瓦石悬棺遗址中,科研团队还发现了两具距今约1200年的遗骸,其遗传成分分别与黄河流域农耕人群和古代东北亚人群相关,但他们却采用了相同的悬棺葬法。这一现象表明,唐代悬棺社群已具备显著的文化包容性与人群融合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常态。这一发现为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案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