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重要发布会,集中展示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及太阳爆发等领域的最新突破。此次发布会上,该中心宣布将在“十五五”期间启动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等项目,旨在攻克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及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难题。
自2011年启动以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成功发射“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等八颗科学卫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这些任务不仅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还带动了尖端载荷技术与卫星平台技术的革新,形成了“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的创新管理模式,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在国际合作方面,专项成果显著。例如,“微笑”卫星是中国与欧洲空间局首次开展的全周期深度合作项目;“天关”卫星则由中方主导,联合欧空局、德国和法国共同参与,标志着欧空局首次以“机遇任务”形式加入中国空间科学任务。这些合作项目为全球空间科学探索提供了新范式。
未来,“十五五”期间计划发射的四颗卫星将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及生命起源等核心问题。其中,“鸿蒙计划”将构建由十颗卫星组成的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飞赴月球背面捕捉宇宙大爆炸后第一代恒星形成前的微弱信号,揭示宇宙早期演化奥秘。“夸父二号”则将首次进入太阳极区上空,直接观测太阳两极磁场活动,为预测太阳风暴提供关键数据。
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将专注于寻找与地球大小相近、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为人类寻找潜在的第二家园。而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则将在地球大气层外开展极端物理环境下的宇宙实验,探索物理学边界。这些任务将共同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迈向国际前沿。
另据最新研究,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通过固定漏斗实验和滚筒实验,首次精确测量了月球背面月壤的休止角。结果显示,其休止角显著高于月球正面样品,流动性更接近地球黏性土体。这一特性与月壤中富含易破碎长石矿物(约占32.6%)及月球背面更强的太空风化作用有关,细小但形态复杂的颗粒增强了摩擦力与静电力,导致黏性提升。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