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最新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规模达到2478.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4.8%,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2452亿元。然而净利润表现出现明显波动,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72%至103.5亿元,经调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下滑64%至172.6亿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分析师预估。这种盈利压力与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战略投入密切相关。
云智能板块成为财报最大亮点,该业务收入同比激增34%至398.2亿元,其中外部客户收入增长29%,公共云服务和AI相关产品贡献显著。据第三方机构Omdia报告,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35.8%的份额,连续九个季度保持AI产品收入三位数增长。公司管理层透露,过去四个季度在AI和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支出累计达1200亿元,这种持续投入已转化为可观的商业回报——云智能板块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35%至36亿元。
消费业务板块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整合后的中国电商集团(涵盖淘天、饿了么、飞猪)收入同比增长16%至1326亿元,但经调整EBITA因用户体验升级投入同比下降76%。即时零售业务表现抢眼,收入同比跃升60%至229亿元,"淘宝闪购"带来的订单增长成为主要驱动力。截至10月底,已有3500个天猫品牌将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配送网络,显示出生态协同效应的初步显现。核心客户管理收入(广告佣金)保持10%稳健增长,印证电商基本盘稳固。
国际业务板块实现历史性突破,数字商业集团(AIDC)经调整EBITA首次转正至1.6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9.1亿元。收入规模达348亿元,同比增长10%的背后是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速卖通Choice业务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和提升单位经济效益,成为扭亏为盈的关键因素。这种转变标志着阿里海外业务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战略投入方向在财报中得到清晰呈现。销售和市场费用同比翻倍,占收入比重从13.7%升至26.8%,主要用于电商平台用户体验升级;产品开发费用增长21%,持续加码AI技术研发。这种"以投入换增长"的策略在资本市场获得初步认可,财报发布后公司盘前股价上涨超4%。管理层强调,当前正处于构建AI技术基础设施和消费平台的关键投入期,这种战略定力将决定未来竞争力。
在AI应用领域,阿里本周宣布旗下"千问"App上线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增速超越ChatGPT等国际同行。这款大模型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被视为争夺AI入口的重要布局。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将千问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场景的商业价值,将成为影响公司估值的核心变量。随着战略投入持续加码,阿里巴巴正在重构电商、云计算、AI三大增长引擎的协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