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近日迎来一匹“黑马”——低调的旺山旺水凭借核心产品昂伟达®上市首日暴涨145%,盘中创下年内港股医药新股涨幅纪录。这款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创新药,因其全新化学结构和高活性、高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特性,被业界视为“国产超级伟哥”,也让冷门多年的ED赛道突然成为资本与产业关注的焦点。
ED治疗领域的商业化故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辉瑞在研发心血管药物时意外发现西地那非对男性勃起功能的显著改善作用,1998年全球首款ED药物万艾可®获批上市后,首年销售额即突破10亿美元。截至2024年,该药已为辉瑞贡献超400亿美元收入,常年占据其总营收的3%-5%。这一成功不仅让ED治疗从“难以启齿”转变为“公开消费”,更催生了全球蓝海市场——据QY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ED药物市场规模达63.4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突破100亿美元。
中国市场的觉醒则晚了近二十年。受传统观念影响,ED长期被视为“隐私病”,患者宁愿默默忍受也不愿公开购药,市场长期处于“有产品无规模”的隐性状态。直到近十年,随着社会观念开放、消费渠道多元化和产业生态完善,这一市场才开始重构。《2024年中国抗ED药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2023年中国抗ED药物行业规模从42.8亿元快速增长至7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6.5%,预计2028年将突破157亿元。
国际制药巨头曾长期垄断中国市场。拜耳的伐地那非(艾力达®)和礼来的他达拉非(希爱力®)于2003年相继获FDA批准,与万艾可®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三大进口药一度占据中国80%市场份额,单片价格超百元,令普通患者望而却步。转机出现在2014年——万艾可®专利到期后,国产仿制药迅速涌入。白云山金戈®以同剂量价格下降30%、单次用药剂量减半的优势,九年销量增长35倍,2023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终结了外资垄断。
但仿制药的繁荣也埋下了隐患。截至2025年7月,国内已有超50家企业获得西地那非批文,近80家企业获批他达拉非,激烈竞争直接引发价格战:齐鲁制药将西地那非压至9.9元/片,万艾可®被迫降价至29.8元,金戈®2024年销量和销售额双双下滑。同质化竞争让行业陷入困境,药企开始寻求差异化突破。
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旺山旺水的昂伟达®作为第二款国产ED创新药,采用全新化学结构,临床数据显示其最低有效剂量较同类药物低2至80倍,头痛、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且未出现视觉异常、肌肉痛等副作用。更引人注目的是其“30分钟起效、可饮酒同服”的特性,精准匹配了年轻消费群体即时性需求和社交场景限制。
其他国产药企也在加速布局。悦康药业的爱力士®以“15分钟起效”主打极速场景,扬子江药业的泰妥妥®凭借90%的临床有效率聚焦重度患者群体。这些差异化产品正在重塑市场格局——2024年,创新药在中国ED市场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不足5%跃升至18%,预计2028年将突破35%。
市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ED赛道属性的转变。从“治疗疾病”的药品到“满足多元需求”的消费医疗产品,这一趋势与GLP-1药物从降糖向减肥领域的延伸类似。《白皮书》显示,21-30岁年轻患者占比达38.03%,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愿意为即时效果付费,对隐私和便捷性要求更高。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迫使企业从单纯比拼药效转向场景化营销——昂伟达®绑定社交场景,爱力士®聚焦极速需求,用差异化卖点对冲原研药的品牌惯性。
销售渠道的变革也在加速这一进程。中国ED药物99%以上通过零售终端销售,其中实体药店占71.6%,医药电商占27.45%。线上平台的隐私保护和便捷性优势,让消费者能更轻松地获取药物,也为企业提供了精准触达年轻群体的渠道。2024年,医药电商渠道的ED药物销售额同比增长42%,远高于实体药店的18%。
竞争焦点已从药物成分扩展到多维创新。剂型方面,口服制剂从普通片向口崩片、干混悬剂升级,英国Futura Medical推出的外用凝胶Eroxon将起效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适应症拓展上,ED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关联性研究,正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例如,他达拉非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西地那非在女性性功能障碍领域的临床试验也在推进中。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价格战可能压缩创新药企利润,影响研发投入;消费属性可能引发滥用风险,不良反应舆情可能冲击品牌信任;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因素导致的适龄人群性行为频率下降,也可能影响长期需求。面对这些挑战,头部企业开始布局生态链——通过整合线上问诊、健康科普、慢病管理等服务,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闭环。未来,成功的ED药企或将超越“卖药”逻辑,成为男性健康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