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双11”购物节期间(10月20日至11月9日,为期三周),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尽管整体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但这一增长几乎完全由苹果iPhone 17系列驱动——若剔除苹果贡献,其他品牌销量实际下滑5%。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在宏观经济压力下的复杂特征:头部品牌凭借产品力逆势上扬,而多数厂商则面临增长瓶颈。
苹果此次的制胜策略堪称精准。其标准版iPhone 17在升级存储容量、扩大光学模组并搭载新一代传感器的同时,维持了与前代相同的定价,这一“加量不加价”的操作直接推动销量同比翻番。而高端机型iPhone 17 Pro和Pro Max则通过限时300元人民币的促销优惠,实现了中高两位数的增长。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特别指出,苹果通过产品迭代与定价策略的双重优化,成功在消费谨慎期激发了换机需求,其终端销量(Sell-Out数据)更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而非品牌商向经销商的出货量(Sell-In)。
与苹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头部品牌普遍遭遇增长困境。华为因旗舰机型Mate 80系列发布时间较晚,错失“双11”核心促销期两周,导致其在主要品牌中跌幅最大。该系列虽旨在对抗其他厂商近期发布的旗舰机型,但未能搭上大促的流量快车。小米同样面临销售节奏错配的问题:去年小米15系列选择在“双11”首发,而今年小米17系列提前发布,导致销售高峰前移至大促前一个月,叠加厂商资源向新旗舰倾斜,旧款机型销量疲软,最终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11%。尽管产品均价(ASP)可能因结构升级有所提升,但出货量承压仍成为不争事实。
这一市场格局背后,是消费行为与厂商策略的深度博弈。在宏观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苹果通过“性价比策略”成功吸引中高端用户,而国产厂商则因新品发布节奏、资源分配等问题陷入被动。Counterpoint数据进一步显示,除苹果外,其他品牌在“双11”期间的促销力度普遍低于往年,反映出厂商对市场需求的谨慎预期。如何平衡产品迭代周期与促销节点,或将成为未来厂商竞争的关键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