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因其独特的全员“鼠名”文化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该公司员工普遍使用带“鼠”字的花名,从基层员工到高管均参与其中,甚至办公场所、软件系统及日常用品也融入了“鼠”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
据公开信息显示,三只松鼠CEO章燎原的花名为“松鼠老爹”,其配偶则被称为“松鼠老母”。其他员工的花名则以“鼠”字开头,如“鼠政委”“鼠周到”“鼠蛋蛋”等,甚至出现英文名“鼠Emma”被网友戏称为“留学鼠”。公司办公楼被命名为“鼠窝”,内部软件称为“飞鼠”,冰箱贴上“鼠冰箱”标签,岗位名称也改为“客服鼠”“发货鼠”等。这种命名方式不仅覆盖了员工身份,还延伸至工作场景,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网友对这一文化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参与玩梗创作。有人建议财务部门取名“鼠发票”“鼠发财”,HR部门可叫“鼠贩子”“鼠惜才”,甚至调侃“取名鼠培盛能活到最后一集”。前员工在评论区互动时被戏称“抓到一只已化成人形的鼠”,而“鼠到三”等创意名称也引发笑声。然而,部分命名引发争议,例如“退货鼠”因谐音“退货死”被消费者认为不尊重,客服称呼消费者为“主人”的惯例也被质疑存在矮化员工倾向。
面对舆论关注,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回应称,企业文化需以员工接受度为前提,若能强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促进内部协同且富有趣味性,便是成功的尝试。公司强调改名并非强制,员工可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花名。借助这波流量,三只松鼠官方账号发起总部参观活动,主动展示“鼠窝”办公环境及文化细节,进一步推动话题传播。
从行业视角观察,花名文化在互联网企业并不罕见,其核心目的在于弱化等级差异,实现扁平化沟通。例如某科技公司采用武侠人物命名,另一企业则以水果蔬菜为花名基础,均试图通过符号化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三只松鼠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品牌名称中的“鼠”字深度渗透至文化体系,形成更极致的命名规则。这种做法虽强化了品牌记忆点,但也面临潜在风险:老鼠的负面联想可能引发误解,大量重复用字增加命名难度,对外使用的名称更需谨慎避免争议。
目前,网络对三只松鼠的“鼠名”文化整体持正面态度,多数网友认为这种形式新颖有趣,参与玩梗的积极性较高。公司通过主动引导话题,成功将内部文化转化为公共传播素材,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引发共鸣。这一案例再次证明,企业文化建设若能兼顾内部认同与外部传播,可成为品牌差异化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