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汽车风光不再,信任危机如何破局?

   时间:2025-05-13 16:13:2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米汽车在2024年凭借其首款车型SU7的推出,一度风光无限。这款车型在上市后的短短九个月内,便实现了13.5万辆的交付量,迅速在主流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也为造车新势力树立了“出道即巅峰”的标杆。伴随着小米SU7的成功,小米集团的股价也水涨船高,从每股14.94港元飙升至每股59.45港元的高点,并在2025年5月12日港股收盘时,依然保持在每股50.600港元的高位。

然而,好景不长,2025年3月29日夜间的一场高速公路车祸,似乎为小米汽车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预料的挑战。先是“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的推出,引发了车主们的不满。紧接着,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问题,更是让车主们纷纷维权、退订,小米汽车的风波不断。

小米汽车在5月1日推送的更新中,为SU7 Ultra设置了赛道圈速考核,以解锁其1548PS的最大马力。这一操作引发了用户的强烈吐槽,小米汽车官方随后解释称,这是为了“保障驾驶安全”,并承认在推出该功能前,没有充分征询用户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平息用户的怒火,反而让人们看到了小米汽车在逻辑上的根本性矛盾:赛道驾驶能力与公共道路安全并无直接关联。

小米汽车将性能释放与赛道成绩绑定,用“职业赛车手标准”筛选普通用户,实则是将安全责任转嫁给了用户。这种“技术驯化”的背后,是小米对汽车产品控制权的过度扩张。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车企通过OTA直接修改软件权限,使得用户失去了对车辆的部分控制权和使用权。小米汽车通过圈速考核释放极致性能,正是这一趋势的极端体现。

这一事件不仅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的一个隐秘规则,更让用户意识到,他们花真金白银购买的车辆,可能从未真正属于自己。传统汽车时代,用户支付车款后即拥有完整的硬件使用权;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框架下,车企始终保留对核心功能的控制权和修改权。特斯拉曾因电池安全因素通过OTA限制电池容量,而小米则更进一步,将性能释放变为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在新车上市发布会上和OTA之前,从未被提及。用户购买车辆后,在没有任何心理预期的情况下,突然需要向车企证明自己“配得上”已购车辆的性能。这种模式下,汽车从“私有财产”退化为“有条件的使用权”,车企可以随时以安全、合规或服务升级为名,重新划定用户的权利边界。这种权力缺乏制衡,用户既无法通过法律主张“性能解锁权”,也难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系统。

小米汽车在处理车辆性能管理时,采用了单方面“快速试错”的互联网思维,这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规律的漠视,也是对用户的不尊重。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未能保证用户用车安全,反而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和信任危机。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更是将这一信任危机推向了高潮。

小米对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的官方描述堪称“教科书级话术”,精准踩中了性能车用户的痛点。然而,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下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样,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也并未产生实际效果。这一发现引发了轩然大波,用户开始质疑小米汽车的宣传是否真实可信。

面对用户的愤怒,小米汽车虽然表示歉意,并推出了补救措施,但2万积分的补偿力度与用户损失的信任价值完全不对等。这种物质补偿无法修复用户的情感伤害,反而像是对用户的二次羞辱。允许用户改配铝制前舱盖看似灵活,实则坐实了小米对碳纤维部件价值的否定。这一操作不仅未能挽回用户的信任,反而加剧了用户的失望和不满。

这场由鼓风机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暴,点破了小米汽车强调“复刻原型车”而非“功能一致性”的宣传话术设计。其“合规但失信”的行为恰好游走在虚假宣传的法律灰色地带,同时也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包装”的遮羞布。当车企将工程细节异化为营销话术时,用户信任的崩塌注定比参数堆砌来得更猛烈。

小米汽车在处理这一系列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不仅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用户的愤怒和失望。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损害了小米汽车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未来,小米汽车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用户的关系和产品的宣传问题,以避免类似的信任危机再次发生。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米汽车需要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提升。只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小米汽车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