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崛起,正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一大亮点。长期以来,欧洲以其严格的准入标准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外来汽车品牌构成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仅有30多年造车历史的中国品牌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这一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欧洲市场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汇聚了众多全球顶尖的汽车制造商,对外来品牌形成了天然的壁垒。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为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突破提供了契机。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接受度,为中国品牌“破壁”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目前已有多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或计划进入欧洲市场,其中比亚迪、奇瑞、上汽名爵、吉利和小鹏等品牌尤为突出。以奇瑞为例,该品牌4月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149%,达到5773辆;而上汽名爵的销量也达到了21735辆,同比增长25%。整个4月,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累计销量超过了5万辆,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59%,达到15300辆。
在这些品牌中,比亚迪的表现尤为亮眼。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纯电车型和插混车型销量合计达到11123辆,占中国品牌在欧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仅次于上汽名爵。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市场对特斯拉形成的竞争压力,让欧洲市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师费利佩·穆尼奥斯指出,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崛起,标志着欧洲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特别是考虑到比亚迪直到2022年底才正式开始在挪威和荷兰以外的地区开展业务,而特斯拉多年来一直是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然而,特斯拉在4月的销量却出现了下滑,尽管其Model Y车型进行了焕新升级,但仍未能阻挡其市场颓势。
特斯拉在中国和欧洲市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小米等强势品牌的崛起,开始逐渐分流特斯拉的市场份额;而在欧洲市场,中国汽车品牌的大规模进入,也让特斯拉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想让自己未来处于被动地位,特斯拉必须想办法提升竞争力,才能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技术进阶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战略选择上。由于欧盟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设置了较高的关税,许多中国车企开始通过引入插混车型来扩展在欧洲的产品线。这一策略不仅规避了关税壁垒,还满足了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费利佩·穆尼奥斯评价称,中国不仅是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导者,也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球领导者。凭借强大的产品势能,中国汽车在欧洲的PHEV市场销量持续增长,从今年1月份的1493辆提升至4月份的9649辆,占欧洲注册PHEV总数的近10%。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龙头,比亚迪在这一领域更是遥遥领先,其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已经超过了多个老牌汽车品牌。
比亚迪的增长势头让欧洲汽车制造商感到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增长甚至在其位于匈牙利的新工厂开始生产之前就已经出现,并持续走高。目前,欧盟是否会对进口插混车型采取更严格的关税措施来保护当地汽车业,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就当下而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欧洲市场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