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产业仿佛步入了寒冬,业内普遍唱衰,尤其是高级别自动驾驶,因资金、安全及商业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而备受争议。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极声音,人们不禁质疑:Robotaxi是否只是人类对智能驾驶的一种美好幻想?
然而,在2025年,Robotaxi能否成为自动驾驶领域中的一股清流,打破悲观预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自动驾驶行业如同青春期的少年,情绪跌宕起伏,经历着成长的阵痛。其中,资本的态度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自动驾驶行业曾经历过“黄金十年”,据麦肯锡统计,自2010年起,无人驾驶相关技术领域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到了2022年,资本的热情开始降温。2022年全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事件共126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的140余起投资事件和850余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金额,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资本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源于大环境的不景气,投资机构变得更加谨慎;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行业存在一定的泡沫,部分项目估值偏高。当行业泡沫显现,资本自然保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资本持续转冷,将有90%左右的自动驾驶项目在商用化落地前宣告失败。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自动驾驶项目都陷入困境,头部企业依旧受到资本的青睐。特别是在Robotaxi领域,部分自动驾驶厂商开始着手验证商业化可行性。2021年11月,北京率先开放付费载人服务的Robotaxi牌照,标志着Robotaxi从测试阶段迈向商业运营,百度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得认可的企业,领跑Robotaxi商业化落地。
然而,Robotaxi行业的整体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部分项目因技术落地进展不及预期,短期难以实现规模化收益,导致资本市场投资收紧,态度趋于保守。期间,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其中,Argo AI于2022年10月宣布解散,福特与大众转向内部研发L2+/L3级技术,这一事件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商业化进程未达预期,行业洗牌趋势明显。
经过行业洗牌,资本开始重新寻找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2024年下半年,自动驾驶行业逐渐回归理性,资金开始向头部企业汇集。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未来几年将向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额外投资50亿美元,随后Waymo完成新一轮超额认购的56亿美元投资。同时,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相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头部企业开始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资金流向的变化,是否意味着Robotaxi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已经完成自我证明?或许还需时间验证。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9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66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市场,占据全球超过一半的份额。而根据木头姐ARK Invest的《Big Ideas 2025》报告预测,到2030年,Robotaxi市场可能创造高达34万亿美元的企业价值。
尽管行业预测向好,但Robotaxi赛道的企业仍需面对诸多挑战。2025年,Robotaxi行业迎来众多好消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Waymo每周提供超过25万次付费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并计划将服务扩展到旧金山湾区更多地区。同时,Waymo与Magna International宣布计划到2026年底将亚利桑那州梅萨工厂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生产扩大两倍。然而,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虽然从Robotaxi业务中获益,但仍面临亏损的现实。
Robotaxi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成本问题尤为突出。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包括传感器、定位装置、惯性装置和GPS等硬件成本高昂。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前装量产方案逐渐普及,车辆和传感器成本有所降低,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研发成本攀升,数据采集、算法训练、仿真测试等环节都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运营成本同样复杂,包括技术平台、后端监控平台的运维人员费用以及地勤人员费用等。
为降低Robotaxi成本,自动驾驶厂商在硬件、人力、研发、运营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策略。通过选择更具性价比的传感器、优化传感器布局和算法、推动传感器国产化替代等方式降低硬件成本。同时,加强与主机厂合作,降低整车使用成本。在研发方面,通过优化数据采集和算法训练流程,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在运营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维人员费用和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