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0公里二手车”现象在汽车市场引发了广泛关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访谈中,揭露了这一行业内的隐秘角落,指出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实际上是指车辆上完牌照后,并未真正交付给终端消费者,而是又回到了二手车商手中的操作。据魏建军透露,目前在各大二手车平台上,有大约3000至4000家卖家在销售这类“准新车”。
这一言论迅速将“0公里二手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类特殊交易模式,即车辆上完牌照后即转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懂车帝、瓜子二手车、闲鱼等平台上,可以看到比亚迪、埃安、奥迪等多个品牌的“0公里二手车”在售,价格普遍低于官方指导价数万元,甚至有部分车型的上牌时间标注为未来的2025年4月。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二手车商通过视频展示他们门店里停放的数百辆“0公里二手车”,涵盖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再到豪华品牌的多种车型。河南嘉诚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金涛表示,他们门店内的这类二手车大多是之前的库存车,因为销售不畅而降价出售,价格非常优惠。
刘金涛举例说,一辆今年4月刚出厂的大众新宝来,包含牌照、税费和交强险,落地价格仅为7.88万元,比指导价便宜了近5万元;比亚迪的一款0公里海豹05,全款落地价格为5.58万元,比新车便宜了约2万元;奇瑞的一款2025款290T尊贵型5座的瑞虎8 PLUS,甚至“连膜都没撕”,落地价格仅为10.58万元,较指导价便宜了超过3万元。
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操作实质上是经销商为了清理库存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段。有二手车商表示,他们通常会以低价从经销商处购买新车,然后加价几千元卖给消费者,这样既能帮助经销商清理库存,自己也能获利,同时消费者也能节省一两万元。
这种“0公里二手车”现象并非近期才出现,实际上在几年前就已经屡见不鲜,全国多地的大量二手车商都有类似车源,覆盖了大部分汽车品牌。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变相销售已成为行业常态,尤其在那些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牌中更为普遍,这些品牌面临的危机也更大。
然而,尽管这种操作在法理层面尚存争议,但其潜在隐患已经逐渐显现。首先,补贴政策存在被变相套用的风险。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二手车商利用车辆置换补贴规则,通过报废车置换方式获取国家补贴,这种操作虽然短期内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可能会扭曲政策设计的初衷。
其次,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也出现了漏洞。购买这类“二手车”的消费者将丧失首任车主的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等核心服务。更重要的是,由于车辆已经完成了首次过户,转售时的残值率将显著低于常规二手车,导致实际用车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这类“0公里二手车”还反映出汽车行业的深层次矛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部分经营主体只能通过制度缝隙寻求生存空间。当“0公里二手车”成为特殊商品标签,新车以二手之名流转,数千商户集体游走于制度边界,这不仅暴露了行业恶性竞争的问题,更警示着市场秩序重建的紧迫性。
规范“0公里二手车”交易规则,已成为平衡各方利益的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和监管,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