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蓝汽车在其车机系统中推送弹窗广告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看似普通的营销手段,实则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出海征程中的一块绊脚石。
深蓝汽车此次利用车机系统推送的是“车主感谢券”,然而,这一行为却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广告形式的担忧。试想,如果某天,车主刚发动汽车,屏幕上就跳出“XX品牌祝您一路顺风”的广告,这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回想起小米电视开机广告的争议,从最初的骂声一片,到如今几乎成了行业标配,智能电视的广告模式似乎正在被复制到智能汽车上。
然而,智能汽车与智能电视、手机在广告接受度上存在本质区别。智能电视和手机的广告最多影响用户看剧、打游戏的心情,但智能汽车的弹窗广告,却可能直接威胁到驾驶安全。已有车主反映,因广告遮挡360影像界面,差点酿成事故。在欧美市场,这样的行为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不仅可能引发巨额罚款,还可能让企业声誉扫地。
欧美市场对隐私和数据使用的严格监管,更是让中国智能汽车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欧洲有《GDPR》法规,加州有CCPA法案,都对企业使用用户数据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旦企业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推送广告,就可能触犯法律,面临刑事指控。这不仅关乎广告本身,更关乎企业能否在欧美市场赢得用户的信任。
深蓝汽车的这一行为,无疑打破了行业底线,也为其他厂商提供了效仿的“榜样”。如果这一做法不被明令禁止,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形式的广告,如广告推荐引擎、车内弹幕等,甚至可能出现“看完广告再打火”的荒诞场景。这不仅会损害用户体验,更可能让中国智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遭受信任危机。
中国智能汽车的崛起,靠的是智能化和性价比的双重优势。然而,如果将智能座舱变成广告发布终端,就会失去智能化的本质,将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欧美市场本就对中国制造心存疑虑,如果再加上“不安全”“不尊重隐私”的标签,中国智能汽车企业的出海之路将更加艰难。
因此,深蓝汽车的事件不仅是个案,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企业必须认识到,用户不是广告资源,汽车不是移动电视。在驾驶行为面前,企业必须守住最基本的底线,确保用户的安全和隐私。只有这样,中国智能汽车才能在海外市场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