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场汽车抢购热潮中,众多消费者深陷漫长的等待焦虑之中,其中小米汽车YU7的预定用户尤为突出。作为这场抢购盛宴的亲历者与等待交车的准车主,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车主们的心路历程。
回想起6月26日晚的抢购场景,官方提示的“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让众多消费者误以为提车指日可待。然而,锁单后的第三天,APP上显示的排产周期却长达42至45周,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不少人心生忧虑。
对于北京地区的准车主而言,长达几十周的等待不仅意味着漫长的煎熬,更可能让他们错失有效期仅为一年的新能源牌照。随着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政策的收紧,购车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因此,能否在春节前提到YU7,成为了他们心头的一块大石。
更令准车主们心寒的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在7月2日的直播中,对于交付延期的问题表现得颇为轻描淡写。他建议等不及的用户可以考虑其他品牌车型,这一言论虽然显得大度,但却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准车主们纷纷质疑:如果购买其他车型,定金能否退还?
雷军的淡然态度激发了数百名准车主的怒火,他们开始在社交平台上集结维权。据统计,散落在各个平台的维权群数量已接近百个,部分群中还出现了用户自发编写的《联合意见书》,并集体签名以示抗议。
此次风波中,小米汽车的诚意受到了三大症结的拷问。首先,抢购期间的系统卡顿与崩溃问题频出,导致用户无法顺利修改或取消订单。其次,“首批交付”的提示信息存在模糊性和误导性,让用户误以为自己能够尽早提车。最后,雷军的建议与锁单政策存在矛盾,让用户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继续等待,要么损失定金。
面对用户的质疑与愤怒,小米汽车需要以实际行动来回应关切。用户们呼吁小米设立特殊退订通道,为发布会当晚下定且面临超长交付或客观困难的用户提供无损退还定金的途径。同时,打击黄牛行为、优化排产流程、提升产能与交付透明度也是当务之急。对于因交付延期而错失购车补贴的用户,小米应提供差额补偿以弥补其损失。
在这场“史诗级”爆单之后,小米汽车需要更加稳妥地处理用户诉求。毕竟,在主流汽车市场中,从未出现过抢购成功却需苦等近一年提车的情况。小米作为产品提供方,应更加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体验,以更加透明、高效的方式处理交付问题,从而赢得用户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