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宝马集团尽管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分别实现了8.2%和2.7%的销量增长,但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却遭遇了滑铁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降15.5%,累计销售31.79万辆。这一趋势并非宝马独有,其竞争对手奔驰、奥迪以及高端品牌保时捷同样面临挑战。
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全球销量为107.63万辆,同比下滑8%。尽管二季度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有所回暖,但中国市场依然疲软,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4%,累计销售29.32万辆。保时捷的情况更为严峻,仅在北美市场表现抢眼,而在欧洲、德国本土以及中国市场均表现不佳,尤其是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暴跌28%,仅售出2.13万辆。
奥迪虽未公布二季度具体销量,但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样下滑15.2%,累计销售28.05万辆。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宝马与保时捷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增长部分归因于关税策略性调整导致的提前供货和价格保护政策。然而,这些策略并未能掩盖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市占率已上升至64%,而德系品牌市占率则从17.7%下滑至16.6%。豪华品牌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1.8%,市占率收窄至10.8%。
面对中国市场的严峻形势,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并未轻言放弃。它们深知,中国市场长期稳定且潜力巨大,是任何汽车巨头都不愿失去的“摇钱树”。因此,“BBA”和保时捷等品牌纷纷开始调整策略,以期在中国市场重拾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高端汽车品牌如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汽车、极氪、理想和蔚来等迅速崛起,对30万元以上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些品牌不仅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性价比和服务体验也颇具吸引力。德国豪华品牌显然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品牌的压力,纷纷加速转型以应对挑战。
然而,电动化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德国豪华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放缓了电动化进程,但中国市场却是个例外。然而,即便是在活跃的中国纯电市场,德国豪车也未能取得销量突破。宝马纯电动车型全球销量增长迅速,但并未能扭转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下滑趋势。奔驰的电动化困境更为明显,上半年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14%。保时捷虽然纯电车型占比达到23.5%,但在中国市场仍面临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的挑战。
在电动化转型艰难的情况下,智能化成为了德国豪华品牌在中国重拾竞争力的新希望。宝马宣布与中国科技企业Momenta合作,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同时,奔驰也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亿咖通、星纪魅族展开合作,即将使用吉利系车机系统。奥迪则与华为展开合作,探索燃油豪华车与华为乾崑智驾的结合。
这些合作标志着德国豪华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已从单纯的市场销售向深度技术合作与本地研发转变。它们不得不向中国科技企业“低头”,以期在保持豪华基因的同时,实现产品体验的全面革新,从而在中国市场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