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消费企业年中抉择:上市潮与卖身路,谁将笑到最后?

   时间:2025-07-31 17:49:1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的中国消费投资领域风云变幻,一系列重大交易事件震撼了整个行业。国民汽水品牌大窑的创始人王庆东,在短短数月间从坚决否认上市传闻到突然宣布将公司85%的股权出售给美国私募巨头KKR,这一举动让业界惊愕不已。大窑,这个年销售额超过30亿的“汽水之王”,其创始人的迅速套现离场,让创投圈内人士直呼意外。

无独有偶,7月17日晚,良品铺子发布公告,宣布引入武汉金控旗下的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的控股股东,后者以14.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良品铺子29.99%的股权。而在更早之前的2024年9月,红布林创始人徐薇已将公司控制权交给转转集团;永辉超市也被名创优品以6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29.4%的股份。这些交易无一不显示出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然而,在消费企业纷纷“卖身”的同时,消费企业的上市热潮也此起彼伏。2025年以来,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等纷纷在港股上市,甚至出现了一天三家消费企业同台敲钟的壮观场面。八马茶业、卡游、遇见小面等众多企业也在排队上市,A股市场同样热闹非凡。3月,瑞幸咖啡、喜茶、星巴克的供应商恒鑫生活登陆深交所创业板;6月,“智能影像第一股”影石创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7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在政策支持、行业变革以及市场信心增强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消费企业IPO回暖迹象明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已有12家消费类企业在A股和港股成功上市,还有20多家企业正在IPO排队,抖音顶流品牌“谷雨”等也宣布启动IPO进程。港交所CEO陈翊庭透露,目前港股排队IPO的企业超过160家,其中消费领域公司占据相当比例。

消费类企业之所以集中在2025年上市,与其想要抓住久违的“上市窗口期”密切相关。过去几年间,受“红黄灯”政策影响,许多消费类企业在A股上市之路艰难。仅在2023年,就有33家消费类公司撤回A股上市申请。今年以来,受益于内地及香港监管机构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以及多项政策出台支持消费企业上市,消费企业上市的窗口期似乎终于到来。

然而,上市并非易事。一位券商行业从业者表示,IPO受理数量的回暖并非普惠式,而是在政策精准引导下的有节奏、有方向的复苏。项目申报前需要与交易所进行多轮沟通,否则很难抓住这个窗口期。在无法顺利上市的情况下,选择“卖身”(被并购)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雄资本董事长姚尚坤分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企业需要通过整合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

从数据来看,近两年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各大白酒企业纷纷释放“稳字当头”的信号,洽洽食品、良品铺子、来伊份等零食企业也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卤味三巨头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同样出现营收净利下滑、门店数量锐减的现象。一些消费创业公司更是难以支撑,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宣布倒闭,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数量也大幅减少。

在此背景下,依然火爆的“网红品牌”大窑汽水在否认IPO后迅速“卖身”KKR,良品铺子从上市到“卖公司”也仅经历了五年半的时间。有机构预测,2025年将是“并购大年”,并购交易将成为企业优化资产、重塑增长曲线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证监会也发布了多项利好并购重组的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并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市场规模一直备受瞩目。然而,中国消费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特征,这成为其迈向全球巨头的一道关卡。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消费企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或并购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引擎。对于一些消费创新企业而言,IPO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卖身”或许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及时“落袋为安”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