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到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基础模型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但企业级应用的广泛落地却面临着两大严峻挑战:创新方向的迷失与基础设施的缺失。从身份验证到支付流程,再到数据管理和人机协作,传统的数字工具在处理AI原生场景时已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些拥有深厚技术底蕴的企业开始展现出其战略连贯性的独特价值。技术的飞跃往往是突破性的,但要让这些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行业积累。那些在AI应用热潮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公司,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最耀眼的,而是那些最能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最务实推进技术应用的。
蚂蚁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站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的潮头,蚂蚁集团正致力于探索如何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强调:“科技普惠,是蚂蚁集团不变的初心和本色。在AGI时代,蚂蚁将聚焦于AI应用,让智能技术的突破,惠及千家万户。”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蚂蚁从技术探索向应用实践的战略转型。
当前,AI行业正经历一种奇特的矛盾现象:技术能力飞速提升,但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却寥寥无几。这种矛盾源于多数企业仍以技术驱动为主导思维来布局AI业务。从GPT-4到各种开源模型,模型能力的提升曲线已趋于平缓,业内普遍认为,基础大模型已进入“够用”阶段,继续在模型层面巨额投入的边际效益正迅速递减。
从技术演示到实现用户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产品设计和工程实现能力的综合考验。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拥有深厚积累的企业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它们不再单纯追求技术指标的领先,而是专注于如何让AI技术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以医疗AI为例,尽管许多公司能展示令人瞩目的诊断准确率,但真正能在医院环境中稳定运行、被医生广泛接受的产品却屈指可数。这种差距的背后,是对医疗流程的深刻理解、对医生使用习惯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医疗数据安全和合规要求的全面满足。在今年的WAIC上,蚂蚁集团展示了其医疗AI应用AQ的轻着陆策略,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语音描述或拍照,即可获得健康咨询,目前已服务超过1亿用户,其中包括大量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更重要的是,AQ连接了全国超过5000家医院和近百万医生,通过AI技术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蚂蚁集团始终坚持“技术越复杂,用户感知越简单”的产品哲学。在AI时代,这一理念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例如,蚂小财理财助手将专业的金融分析能力融入自然对话中,用户只需描述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目标,即可获得专业级的理财建议。数据显示,45%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这意味着AI金融服务已不再是一二线城市的专属。通过整合200多家专业机构的服务,蚂小财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私人理财专家”。
然而,AI应用的大规模普及需要一整套全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从数据安全到身份认证,从支付结算到内容审核,传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AI时代面临着全面的升级需求。但大多数公司专注于上层应用的开发,对底层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应用层面百花齐放,但缺乏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很多看似成功的AI应用实际上只是技术演示,难以承载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
韩歆毅特别指出:“蚂蚁在AI研发之外,也在全面推进包括身份验证、安全、数据要素等底层技术,以支撑未来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时代的到来。”从支付安全的“被盗即赔”到AI时代的蚁天鉴安全平台,蚂蚁始终坚持让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获得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蚂蚁密算的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让数据在“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参与AI训练和推理,计算成本控制在数据流通价值的5%以下。这种技术创新不仅保护了数据隐私,更为AI时代的数据要素流通提供了安全可信的基础设施。
安全是蚂蚁的立身之本,从支付安全到智能体安全,安全理念在技术演进中不断深化。在AI时代,这种安全观念实现了从保护单个用户到保护整个生态的责任升级。蚁天鉴的最新升级,新增的智能体安全扫描Agent工具,基于零信任安全理念,融合行业标准,为整个行业的AI应用提供安全基础设施。这种安全能力的开放共享,本身就是普惠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延伸。
蚂蚁的安全技术还延伸到了智能眼镜等新的智能终端,为支付构建了立体的安全保障体系。设备层面通过TEE技术构建可信隐私沙盒,确保生物识别数据的安全存储;支付层面通过多重验证确保“本人支付”;风控层面提供7×24小时实时保护并承诺“被盗即赔”。这种全链路安全设计,为AI时代的新交互方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蚂蚁集团在面对变化的时代时,保持了初心和明确的目标,不盲目追逐热点,不为技术而技术。在AI应用爆发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从“连接”到“智能”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商业模式、用户交互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全面重新定义。
韩歆毅指出:“在AI时代,数字支付仍然是支付的基础,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AI时代,就像传统油车的变速箱不能适配新能源车。”这个比喻揭示了深层逻辑:AI时代需要的不是更便捷的“找服务”方式,而是让服务主动理解用户需求。蚂蚁的百灵大模型体系中,语言大模型、推理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协同构建了“理解-决策-执行”的智能闭环,体现了行业对智能化交互的共同认知。
AI应用正在打破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传统的互联网服务主要在数字空间运行,而AI时代的服务则要求数字智能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蚂蚁在这方面的探索同样具有代表性,韩歆毅明确表示:“AI时代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数字世界,也应与物理世界数实协同。”蚂蚁灵波科技在张江的具身智能探索,不是简单的机器人研发,而是在探索如何让数字空间的AI能力延伸到物理空间。
在2C层面,各大公司都在从单点服务向综合生态转变。蚂蚁构建的生活管家、金融管家和医疗健康管家,本质上是三个垂直领域的智能操作系统。在2B层面,企业级AI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蚂蚁的Agentar平台与金融机构共创了100个智能体应用场景,展现了其在企业级AI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技术范式转换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韩歆毅提出的“从数字化到通证化的趋势,正在推动跨境支付结算进入秒计时代”,体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AI时代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思路。通证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义。蚂蚁的探索虽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其从数字化向通证化的演进路径,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