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中,特斯拉及其Model Y车型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焦点。近年来,尽管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对造车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但Model Y却以其卓越的市场表现,扛起了特斯拉销量的半壁江山。2023年,Model Y全球销量突破122万辆,2024年虽略有下滑,仍保持在118.5万辆的高位。尤其在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Model Y以171491辆的销量稳居SUV销量榜首,这一成绩无疑证明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马斯克凭借Model Y的成功,开始探索更多可能性,推出了6座版Model Y L,并计划推出平价新版Model Y。这一系列举措,似乎预示着特斯拉正在从单一车型的成功向多元化产品线发展。然而,在全球科技圈经历造车热后的冷静期,不少企业如苹果已宣布取消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而国内车企却仍保持着强劲的新车推出速度。
据统计,2024年全球新车上市数量中,中国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达到79款新车。2025年4月,中国新车迭代数量更是达到了近五年来的最高峰,共计167款。然而,在这股新车潮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多数新车并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显著成功。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发布的新能源车型中,超过80%的月销量不足5000辆,40%甚至不到1000辆,部分车型甚至在两年内就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秦PLUS等经典车型的稳定销量和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显得尤为突出。这两款车型自2021年量产以来,月销量始终稳定在3万至4万辆左右,不仅为车企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和利润,更在品牌建设和用户忠诚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典车型对车企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短期的销量和利润上,更在于其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用户黏性的提升。
随着AI时代的到来,造车思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车企竞争主要集中在续航里程、电机功率等硬件指标上,如今,软件和AI技术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然而,这种变化并未完全改变汽车行业的同质化问题和价格战趋势。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算力”已成为销售话术中的常客,而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标配和免费化趋势,更是让一些依靠软件和服务盈利的车企面临巨大压力。
尽管AI技术正在快速推动汽车行业的变革,但造车仍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比亚迪、蔚来、小米等头部车企在智能化研发上的投入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然而,随着产业链成本的下降和造车门槛的提高,新玩家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货拉拉等企业的造车行为,更多是基于优化自身物流体系和拓展业务版图的考虑,而非单纯为了造车而造车。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经典车型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销量和利润,更能够在品牌建设和用户忠诚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AI时代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车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车企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持续投入,更需要在品牌建设和用户服务上做出更多努力。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和政策门槛的提高,新玩家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货拉拉等企业的造车行为,或许能够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造车或许将不再单纯是为了生产交通工具,而是为了构建数据入口、垄断生态场景、收割服务收益的商业载体。这一趋势将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