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的风靡,AI技术迅速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代名词。周报、文案撰写、会议纪要整理等任务,在AI的帮助下,一分钟内便能轻松完成,一度让人相信AI正让职场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然而,随着AI技术深入更多行业和岗位,新的困扰逐渐浮现。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任务量看似减少实则增多,留给个人的时间却愈发紧张。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近期研究显示,自ChatGPT推出后,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长随着生成式AI使用频率的提升而增加,休闲时间相应减少。换句话说,AI的普及并未带来预期的轻松,反而让许多职场人士更加忙碌。
在这场由AI引发的“加速竞赛”中,无论是职场老手还是中小企业主,都未能幸免。有人借助AI提高效率却不得不加班更多,有人被迫成为修补AI错误结果的“救火队员”,还有人则在“不懂AI就淘汰”的压力下被迫加速。
在广告行业,AI带来的变革尤为明显。38岁的利昂是一家4A广告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过去他依靠创意和审美在职场立足,如今却频繁需要修正AI生成的“烂摊子”。AI虽然大幅提升了设计效率,但低质量的设计作品也随之泛滥。手指畸形、字体扭曲、文案逻辑混乱等问题频出,广告行业的专业门槛和审美标准正遭受冲击。
客户对AI的过度神化也让利昂倍感无奈。他们只看中速度和价格,忽视了高质量作品背后的团队努力。利昂发现,刚入行的年轻人受到的影响更大,他们跳过思考和提炼的过程,直接依赖AI,导致创意和思考能力逐渐退化。广告行业的创意壁垒、专业门槛和协作体系正被“假创意”和“快交付”所侵蚀。
与利昂的困境不同,张欣欣作为AI医疗创业公司的算法负责人,却对AI技术持乐观态度。自从她将AI融入工作流后,文案润色、代码注释、客户需求拆解等工作变得高效且轻松。项目周期缩短,她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欣欣认为,闲着才是最危险的状态,她习惯将每次AI升级视为提效的机会。
欣欣的成就感和危机感并存。她来自四线城市,凭借一股拼劲在AI行业站稳脚跟。面对北京沉重的房贷和“35岁红线”,她只能将工作作为生活的重心。在业绩上,她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的佼佼者。她坚信,使用AI的人将取代不用AI的人。
在电商领域,唐承佳作为直播圈的老兵,也深刻感受到了AI带来的变革。他的大码女装品牌在直播电商平台曾红极一时,但随着行业大盘下滑,销量下降,退货率上升,公司面临亏损困境。为了挽救公司,他决定投入30万组建AI团队,重构公司底层运作方式。
AI团队的加入让唐承佳的公司焕发了新生。内容、运营、人事、财务、行政、客服、数据分析等岗位和流程都被重新拆解、评估、重建。员工数量大幅减少,人均GMV却略有增长。AI团队甚至开始对外接To B项目,实现盈利。然而,AI的普及也悄然改变了“人”的位置。唐承佳更倾向于招聘应届生,看重学习能力和信息吸收速度,不少老员工因无法适应AI而离职。
在这场由AI引发的职场变革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无论如何,AI技术已经成为职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这场“加速竞赛”中找到平衡点,成为每个职场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