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历程,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位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以其大胆而富有争议的投资策略,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最近,孙正义在一场公开活动中,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互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假装痛哭的场景,让人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的一次重要投资决策。
那时,软银作为英伟达的最大单一股东,持有其4.9%的股份。然而,孙正义却选择在一个看似不那么理想的时机,将这些股份全部出售,获利颇丰。但令人唏嘘的是,如果他坚持持有到今天,这些股份的价值将高达2230亿美元,即便在他“痛哭”的那一刻,也价值超过1500亿美元。这无疑是他继投资阿里巴巴之后的又一次可能创造历史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他错过了。
不过,孙正义并未因此气馁,反而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近年来,软银在英伟达的持仓上大幅加码,从去年四季度的10亿美元,增至今年一季度的约30亿美元。同时,软银还购入了台积电和甲骨文公司的股票,显示出其在科技领域的广泛布局。
事实证明,孙正义的这一系列投资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最新财报显示,软银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财季实现了4218亿日元(约合29亿美元)的净利润,远超分析师预期,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其中,英伟达的股价暴涨为软银贡献了巨额利润,直接将软银从亏损拉至盈利。
孙正义在AI领域的布局尤为引人注目。他视ARM为关键棋子,2016年以高价收购ARM,并推动其上市,如今ARM的市值已高达1467亿美元,为软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孙正义的规划中,ARM将成为以AI为中心的芯片公司,并围绕其建立一个深度整合的AI生态系统,涵盖半导体、软件、基础设施、机器人、云服务及垂直应用等多个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孙正义积极投资并推动与OpenAI、甲骨文等公司的合作,同时还游说台积电等企业参与其在亚利桑那州的人工智能制造中心项目。特别是他对OpenAI的投资,不仅显示了他对AI应用层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在投资风格上的转变——开始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确定性。
然而,孙正义的投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AI领域之前,他曾因投资WeWork等独角兽公司而遭受重创。这些公司的管理混乱、财务状况糟糕,最终导致巨额亏损,甚至破产。这些失败不仅让软银蒙受经济损失,更失去了投资其他潜力项目的机会,如OpenAI。
尽管如此,孙正义并未放弃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他继续在AI领域寻找潜力项目,试图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他投资的Builder公司被曝出欺诈行为,所谓的人工智能无代码编程不过是印度程序员手写代码而已。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孙正义在投资独角兽公司时所面临的风险。
尽管如此,孙正义并未停下投资的脚步。他依然坚信自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追梦人,试图通过一系列初创公司和集团公司来打造一个人工智能平台。然而,与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不同,孙正义更加注重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策略。他渴望通过大胆的投资决策来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而非稳健地积累。
在孙正义的投资生涯中,阿里巴巴无疑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那次只谈愿景、果断拍板的投资决策,最终为他带来了超过1700倍的回报率。然而,这样的奇迹难以复制。孙正义在AI领域的投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再次实现如此惊人的回报,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孙正义依然怀揣着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的平台公司的梦想。然而,他所设想的生态系统中,除了ARM之外,他都只是股东而没有决策权。这意味着他需要通过游说的方式来促成合作,这无疑增加了实现梦想的难度。独角兽公司的“十赌九输”也让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尽管如此,孙正义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投资之路上,试图在AI时代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