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这个在中国羽绒服市场上稳坐头把交椅的品牌,其发展历程堪称专业化服装品牌的典范。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成功者,也难免陷入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渴求之中。
回顾波司登的历史,不难发现,它曾试图通过多元化来拓宽业务边界。早在多年前,波司登就开启了“四季化”战略,先后涉足男装、女装、校服等多个领域。然而,这些尝试并未如预期般带来显著的收入增长,反而让公司陷入了困境。多元化投资未能转化为实际的业绩提升,反而分散了管理层对主品牌的精力,模糊了消费者对公司品牌的认知。
尽管如此,波司登并未放弃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近年来,公司瞄准了户外和高端羽绒服市场两个新方向。在户外领域,波司登凭借其羽绒服制造经验,推出了防晒服和冲锋衣等产品。然而,防晒服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波司登的高定价策略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防晒服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属性,但品牌间的差异化并不明显,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性价比。因此,波司登在防晒服市场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另一方面,波司登试图模仿高端羽绒服品牌Moncler的多元化策略。Moncler通过推出非羽绒外套等产品,成功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然而,波司登在这一领域的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公司聘请了海外设计师,提升了品牌的时尚性和年轻化形象,但与Moncler相比,波司登的基因和品牌定位仍存在较大差异。Moncler的成功在于其高端时尚与户外功能的完美结合,而波司登则更专注于功能性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波司登在传统主业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通过小单快反模式和柔性供应链的建设,提高了存货周转率,优化了库存结构。同时,公司还砍掉了部分低效的经销商和低端门店,提升了门店的整体质量。然而,对于想要进一步走高端化路线的波司登而言,提高直营比例和强化线下体验至关重要。高端消费者更注重线下购物的直观感受,因此波司登需要加大直营门店的投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波司登在性价比市场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公司旗下的雪中飞和冰洁两个品牌虽然在中端市场有一定的份额,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存在差距。随着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波司登需要加强对这两个品牌的投入,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
在多元化方面,波司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围绕羽绒这一核心材料进行拓展。例如,推出更多与羽绒相结合的外套产品,强化保暖的心智。同时,公司也可以考虑收购同赛道的高端细分品牌,利用自身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近年来,波司登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与德国运动时尚奢侈品牌Bogner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加拿大奢侈户外品牌Moose Knuckles的关键投资者等。这些尝试虽然目前尚未取得显著成效,但只要波司登保持专注和耐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波司登的故事告诉我们,增长焦虑是许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然而,盲目追求多元化并非解决问题的良药。在商业丛林中,瞄准一个靶心并持续努力往往比四处开炮更为有效。波司登在羽绒服领域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未来,公司需要继续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同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