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动态引发市场关注:万兴科技正式宣布了赴港上市的计划。这一消息标志着,如果该计划顺利推进,万兴科技将成为又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企业。
对于万兴科技而言,选择在港股上市或许是个明智之举,因为港股市场对亏损企业的容忍度相对较高。然而,这一决定背后,万兴科技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根据最新财报,公司全年营收增速由正转负,净利润从上年的1.08亿元急剧下滑至亏损1.57亿元。
业绩的快速变化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资本市场上,万兴科技的股价也经历了大幅波动。从2023年股价突破120元的高点,到如今在60至80元区间徘徊,市场对其价值的判断似乎一直不稳定。近年来,公司从软件业务向SaaS化转型,再到如今定位AIGC,战略方向几经调整,亟需一次“价值重估”。
但问题在于,赴港上市真的能带来价值重估吗?市场对此反应平淡。特别是在万兴科技宣布已完成接入OpenAI最新模型GPT-5后,股价仍在8月14日下午收盘时下跌了2.84%。这背后,或许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市场可能受到短期看空资金的影响,引发大盘震荡;另一方面,投资者可能更加看重公司的实际业绩表现。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于AI概念股的追捧已经趋于理性。过去几年,市场上炒作AI概念的企业层出不穷,导致市场对这类股票的追捧热度一度高涨,但随后往往伴随着股东的减持和股价的大幅下跌。昆仑万维、寒武纪等企业的经历就是明证。市场对此类故事已经产生了“狼来了”的警觉。
事实上,万兴科技在AI概念上也并非没有“前科”。2023年初,随着AI浪潮的兴起,万兴科技股价飙涨,累计涨幅超过160%。当时,公司创始人吴太兵甚至豪言要做千亿市值。然而,随着深交所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就相关情况进行说明,特别是关于股东减持计划的问题,万兴科技的股价随后便出现了大幅下跌。
据统计,2023年万兴科技主要股东的减持涉及金额总计约8.3亿元。尽管吴太兵至今仍持有公司26%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但公司的股价却再也没能突破百元高点。
如今,AI概念股的热度似乎又有所回升。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AI概念共有833只成分股,板块总市值达11.60万亿元,过去一年内整体涨幅达45.85%。在此背景下,万兴科技的股价也曾一度拉高到95元,但在宣布赴港IPO后,股价又回撤到77.11元。
市场对此次赴港上市的担忧不言而喻。从历史经验来看,“狼来了”的故事是否会在港股重演?这仍需时间进一步观察。但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万兴科技并没有被市场低估,赴港上市带来的价值重估意义或许并不大。
然而,港股市场是否会认可这种AI溢价仍是个未知数。关键还是看公司的业务实力。如果业务具有竞争力,如DeepSeek这样的产品上市,大概率会获得溢价。万兴科技在AI业务上推出了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天幕”和万兴超媒Agent,以及一系列AIGC创意应用软件矩阵,构成了其在AI大模型领域的成长性。但这种成长性恐怕难以支撑太高的溢价。
一方面,市面上大模型众多,商业化层面竞争激烈,未来市场格局未定之前,很难谈及溢价。另一方面,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万兴科技的AI原生应用收入翻倍,订阅收入占比目标也实现,说明AI和SaaS业务能带来现金流,但SaaS模式的问题在于估值。市场对SaaS定价可能仍带有“避险情绪”,导致估值不高。
那么,万兴科技赴港上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重新定价融资,那么或许有其他考量。抛开AI市场热度,只看公司业绩,投资者或许能对公司估值有更清晰的判断。
从业绩来看,2024年万兴科技营收达到14.4亿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1.63倍,但扣非利润却从0.65亿元转变为亏损1.61亿元。销售研发支出的增加并未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反而导致营收增速下滑。这反映出公司业务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再强势。
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的增长不及预期,仅实现1.3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6%,远低于30%的增速目标。海外市场虽然占比高,但面对Adobe等巨头,未来能否继续挑起增长大梁也值得观察。在AI剪辑市场,所谓的“平替逻辑”可能并不存在,因为专业市场上Adobe等巨头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生态壁垒。
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真正的对手可能是字节、快手等科技巨头。这些巨头在AI领域的投入更大,资源更多,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生态,因此增长更为迅猛。在规模化的关键节点上,一旦节奏跟不上,就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AI浪潮汹涌,中国AI力量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以万兴科技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能否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