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近日的一波强势上涨,给债券市场带来了显著的压力。上证指数在早盘一度突破了3740点,日内涨幅超过1%,创下了自2015年8月21日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创业板指也强劲上扬3%,站上了2600点,年内涨幅已经超过了20%。
然而,与股市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券市场却出现了大幅下跌。30年期国债期货的跌幅一度扩大至1%以上,10年期国债期货也下跌了0.3%。3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收益率升幅更是扩大至3.35个基点,报2.0275%。
面对这一市场异动,财政部迅速做出了反应。为了支持国债做市,提高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财政部决定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这一举措旨在稳定债市情绪,缓解市场压力。
股市与债市的分化在早盘表现得尤为明显。A股市场权益类资产集体拉升,市值总和首次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均刷新了近期的高点,显示出市场情绪的热烈。
相比之下,国债市场则显得较为疲弱。30年期国债期货的跌幅续创逾四个月新低,其他期限的国债期货也不同程度地下跌。这一局面使得债市投资者倍感压力。
那么,是谁在推动股市的上涨呢?分析人士指出,自去年9月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了趋势性上涨的态势。游资活跃度提升、杠杆资金净流入、私募仓位上升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市场的上涨。外资的持续流入、保险资金的增配以及政策底、资产荒与美元降息周期等多重逻辑也为市场提供了增量流动性。
然而,散户的参与热情似乎并未完全跟上市场的节奏。尽管近期散户讨论股票的现象增多,申购基金的人也逐步增加,但整体而言,散户对“牛市”的属性尚未完全确认,存在一定的“畏高”情绪。
那么,股市的上涨对债市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呢?分析认为,股市对债市的扰动是阶段性的。近期债市的回调主要源于债基及券商自营的系统性主动降久期行为,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券商自营和公募基金在利率债上的净卖出额较大,而农商行及险资则大幅净买入超长利率债。
作为债市最大的配置力量,银行自营不能投资股票,因此股市对债市资金的分流主要体现在灵活配置基金、年金及险资等可能适度提升股票投资比例而降低债券投资比例上。不过,理财规模的增长受股市影响较小,主要源于替代存款的需求。股市行情会阶段性影响债市投资者的经济预期,对债市短期影响较明显。但长期来看,债市走势最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