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科技领域,1纳米技术长久以来被视为硅基芯片的物理极限,一旦突破,将有望减少对高端光刻机的依赖,开启芯片制造的新纪元。若我国能掌握这一关键技术,不仅有望突破美国的芯片封锁,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赶超。
然而,近期的一则消息让国内科技界五味杂陈。年仅27岁的华裔科学家朱佳迪,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远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带领团队在1纳米芯片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研发出单原子层厚度的晶体管,将这一理论概念推向了实践阶段。这一成就被美媒大肆宣扬,称其为美国的荣耀。
朱佳迪的故事,只是众多“国内培养、海外开花”案例中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顶尖理工科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中,华人占比高达23%,其中超过六成曾在国内“双一流”高校就读。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端科技领域急需人才,但人才外流的现象却日益严重。以硅谷的芯片设计公司为例,其核心研发人员中,华人占比竟高达41%。
任正非曾无奈发问:“为何不能让中国培养的优秀人才,留在国内贡献智慧?”这一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国内科研环境的深刻反思。北大数学才子许晨阳,在回国后再次选择出国,他离境前的一番话,或许道出了人才流失的关键。他提到,国内科研环境过于严苛,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长期的基础研究。同时,学术造假现象频发,人情世故过重,使得青年学者难以获得应有的支持和认可。
海外科研的高回报率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其高科技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而国内则仅为3%。这意味着,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应用和推广。相比之下,海外科研工作者不仅享有专利权,还能通过商业化运营获得持续的科研成果收益。以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为例,其凭借细胞重编程技术荣获诺奖,并推动了相关生物科技产品的发展,如“派络维pro”,该产品在国内上市仅半年,市场规模就达到了56亿。
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我国近年来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优化科研生态,吸引人才回流。2023年,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并保障科研人员不低于50%的知识产权收益分成。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科技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率显著提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成为回流的主力军。
以张颖博士为例,她曾在美国知名芯片公司担任资深工程师,2023年毅然放弃硅谷的高薪待遇,回国加入上海企业主导芯片研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带领团队突破了新型封装技术,使能效比提升了15%,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产服务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张颖博士的故事,正是国内科研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回流趋势加速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