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赛道升温,A股哪些企业有望分羹万亿市场?

   时间:2025-08-19 18:18:52 来源:36氪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了一波显著的利好消息,市场关注度急剧上升。

首先,在7月初,智元机器人及其相关方计划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至少63.62%的股份,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智元机器人有望通过借壳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紧接着,宇树科技于7月18日正式启动上市辅导,并在7月25日发布了售价3.99万元起的新款机器人Unitree R1。7月24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宣布,预计从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是在五年内年产量达到100万台。

进入8月,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热度进一步升温。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召开,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参与者。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参会人数达到27.1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播的人数更是高达5200万人次,较上届增长了62%。

尽管市场此前对人形机器人短期内的泡沫化风险有所担忧,但近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已悄然加速。与一级市场相比,二级市场中涉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公司大多聚集在上下游环节,且多为成熟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多地是为了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推动产业升级。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不同机构给出了差异较大的预测。东海证券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0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为1500亿人民币;而华创证券的预测数据接近东海证券的两倍。到2035年,高盛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约为140万台,市场空间为380亿美元;瑞银证券则预测销量约200万台,市场空间在300-500亿美元之间。更长期的预测中,摩根士丹利认为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到5万亿美元,而ARK Invest则给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预测,即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4万亿美元。

尽管各机构预测的具体数据有所不同,但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0到1的突破阶段,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并在更远期突破万亿,甚至超越整个汽车产业。

在资本市场,人形机器人板块也呈现出明显的事件驱动特征。与创业板指相比,人形机器人指数在2024年11月之后开始走出独立行情,表现显著优于创业板指数。这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动,包括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特斯拉Optimus视频展示效果超预期,以及Deepseek大模型带来的降本增效等。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可以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大模块。感知层负责收集信息,决策层负责处理信息并发出指令,执行层则负责完成具体的物理动作。在硬件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力/力矩传感器、空心杯电机、惯性测量单元(IMU)等。

在A股市场,已有超过80家上市公司公告生产或规划生产人形机器人上游的零部件。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行业,地域上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体来看,涉及行星滚柱丝杠的公司有汇川技术、长华集团等;涉及无框力矩电机的公司有步科股份、雷赛智能等;涉及减速器的公司有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

还有一些公司跨界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中游的核心模组集成环节,如拓普集团、蓝思科技等。这些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