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的热浪中,中国各地的啤酒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夏日的消费热情推向高潮。从北国的哈尔滨到雪域高原的拉萨,酒花的芬芳随风飘散,其中,一股新兴的力量尤为引人注目——精酿啤酒。
近年来,这个曾被视为啤酒极客专属的小众品类,已悄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当传统工业啤酒巨头面临产量与营收的双重下滑时,精酿啤酒却异军突起,成为啤酒市场中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这一趋势在2024年的金星啤酒网络直播间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没有网红带货,没有流量明星,金星啤酒的员工朴素地对着镜头介绍他们的新品——信阳毛尖精酿。这款啤酒融合了酒香、麦香与茶香,一口三香,令人回味无穷。这场看似平凡的直播,却在啤酒界掀起了波澜。开播首日,6吨精酿啤酒迅速售罄,金星啤酒一夜之间登顶销售榜。截至今年6月,金星中式精酿已累计销售1亿瓶,产量突破10万吨。
金星啤酒的爆红,不仅让“茶啤”一跃成为行业风口,更激发了精酿啤酒的创新活力。然而,金星并非首个尝试茶味啤酒的品牌。早在2017年,北平机器的“明前龙井小麦精酿”便已在精酿圈内小有名气,青岛、嘉士伯等大厂也曾涉足茶味啤酒,但始终未能走出小众圈子。直至2024年夏天,金星啤酒的爆红,才真正让“茶啤”从精酿酒单走进了大众视野。
行业巨头纷纷跟进,青岛推出红枣金骏眉,燕京上线茉莉白啤,百威中国带来花生乌龙和柚子绿茶,盒马、永辉乃至三只松鼠、海底捞等跨界玩家也跃跃欲试,加入这一新赛道。京东超市的数据显示,2024年“双11”期间,茶味啤酒在该平台的成交额暴增5324%。
精酿啤酒的创新浪潮,如同当年的新茶饮一样,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将中国大地的千滋百味融入杯中。云南玫瑰、潮汕油柑、重庆火锅、贵州红酸汤等特色食材相继被请进酿造车间,陈皮、花椒、木姜子、见手青等特色原料也被融入发酵工艺。柠檬鸭屎香、洛阳牡丹白啤、黑狮玫瑰红等创意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消费者的认知,市场也给予了热烈回应。
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大关,同比增幅超过30%。其中,融入中式创新元素的产品占比从5%跃升至18%,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精酿啤酒的崛起,与传统工业啤酒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2024年,六大啤酒巨头中,仅燕京和珠江实现销量微增,其余品牌均遭遇不同程度下滑。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的行业变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同比下降0.6%,啤酒行业成为食品饮料领域中唯一营收下滑的品类,整体收入萎缩5.7%。传统工业啤酒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而精酿啤酒的“口味风暴”或将重塑整个行业格局。
精酿啤酒的口味变革,也完成了从欧洲品类到本土化蜕变的历程。以茶啤、果啤、食啤等为代表的“新中式”精酿,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消费需求,通过降低酒精浓度、提升适口性、强化社交属性,成功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Z世代正以惊人的消费增速成为精酿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他们追求味蕾的惊喜与微醺的体验,更愿意为独特口味买单。
与传统工业啤酒男性主导的消费格局不同,精酿消费群体中女性占比已飙升至55%,在某些创新产品线中,这一比例甚至突破60%。女性消费者对果味、茶香等清爽型精酿的偏好尤为突出,这一需求正推动新精酿产品向“小甜风”方向迭代。与此同时,女性群体对国潮、联名等创意设计的敏感度极高,愿意为新颖设计支付溢价。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品质追求,是推动精酿走向寻常巷陌的另一关键动力。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啤酒的需求已从低价畅饮转向品质与健康的双重考量。传统工业啤酒因采用大米、淀粉、糖浆等替代麦芽,导致口感单一且易引发健康问题。而精酿啤酒严格遵循原料标准,拒绝添加剂,在品质和健康上更胜一筹。
精酿啤酒的故事始于一群“叛逆者”的味蕾觉醒。2008年,高岩在南京创立“高大师”,被誉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精酿啤酒厂。同期,大跃啤酒、楚门精酿、北平机器等品牌相继诞生,共同开垦这片未被发掘的市场。如今,精酿啤酒公司已从最初的几家激增至上万家,行业巨头也纷纷下场,精酿版图不断扩张。
尽管巨头涌入,但精酿啤酒市场的主要销量仍依靠区域老牌酒厂支撑。同时,具备强大供应链优势的零售企业作为新玩家强势入局,将精酿啤酒重新定义为大众快消品,价格战愈演愈烈。然而,刀光剑影才是市场底色,精酿啤酒虽市场占有率仍是个位数,但千亿市场的腾飞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