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揭晓了2025年度院士增选的正式候选人名单,并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特别强调了院士增选过程中的纪律要求,创新性地为候选人设立了“静默期”。在这一期间,候选人除日常职责外,需避免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同行出席的会议及评审活动,违规严重者将面临永久取消参选资格及终身追责的严厉处罚。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遏制关键阶段可能出现的“学术公关”行为,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打破“圈子文化”和“跑院士”等不良风气,确保院士增选的公正性和院士称号的纯洁性。院士作为我国学术界的至高荣誉,其评选历来备受社会瞩目,尤其在科技创新日益受到国家重视的当下,院士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探索科技前沿、领导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引领青年人才成长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院士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围绕“院士光环”和“院士崇拜”,各种怪象和乱象层出不穷。例如,“圈子文化”导致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及战略咨询中,个人评价权重过大,从而影响了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战略咨询的客观性。前不久曝光的“假院士”阮少平案便是一个警示,他利用虚假的院士身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长期活动,反映出社会对专家和权威的迷信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为了净化学术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淡化院士光环,让院士称号回归其荣誉和学术本质显得尤为重要。此次院士增选设立的“静默期”新规,正是为了严把增选关口,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抗“人情世故”和“盛情难却”,确保院士增选的公平性。然而,静默期毕竟有时间限制,公众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院士增选结束后,继续引导院士及相关科研人员增强自律,共同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纯洁性。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院士评选制度改革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例如,引入外部同行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打破了以往以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的格局,从源头上减少了“圈子文化”和互相投票的影响。然而,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效需要时间,相关监督机制也需同步跟进,确保各项规约制度能够真正发挥其约束力。
严守“静默期”不仅是对院士候选人的善意提醒,更是严明的纪律要求。院士这一称号既代表着学术的荣耀,也承载着道德的示范。因此,候选人应坚决抵制“圈子文化”,不为虚名所累,不被功利所诱,共同守护学术共同体的纯洁和荣誉,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