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这个曾被誉为零售业璀璨明星的企业,近日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却令人咋舌。数据显示,其上半年营收仅为299.48亿元,同比骤降20.73%,净利润更是从历史盈利状态转为亏损2.41亿元,与去年同期盈利2.75亿元的情形大相径庭。
在供应链层面,永辉超市同样遭遇重创。为了提升零售品质,公司加速推进了供应商裸采模式,并大幅精简了供应商数量。然而,这一改革并未带来预期中的效益提升,反而导致综合毛利率下滑,商品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降。同时,新引入的供应商由于合作尚需磨合,无法及时提供符合永辉超市转型需求的商品,导致销售端出现断层。
除了门店缩减外,永辉超市还实施了门店改造计划。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124家门店完成改造并重新开业。尽管部分改造后的门店销售额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数据来看,改造门店的收入增长仍不足以弥补闭店带来的损失。在改造过程中,永辉超市虽然注重了购物环境的优化、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员工福利的提升,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改造门店只是模仿了胖东来的表面功夫,商品结构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线上业务方面,永辉超市虽然声称线上业务较去年同期减亏3475万元,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线上营收占比仅为18.33%,且未公布营收同比增速。自营到家业务和第三方平台的日均订单量也较小,难以支撑公司整体业绩。线上业务的减亏可能更多得益于运营成本的削减,而非真正的业务增长。
永辉超市此次转型的挫败,根源在于战略定位的迷失。在新零售的大潮中,永辉超市本有机会凭借其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生鲜供应链优势,打造出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新生态。然而,在看到胖东来凭借卓越服务和优质商品在区域市场取得成功后,永辉超市盲目模仿胖东来模式,放弃了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深入挖掘和强化。在转型过程中,永辉超市对生鲜供应链的投入未能得到有效转化,商品运营也陷入混乱。
与胖东来相比,永辉超市在规模、市场布局和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异。胖东来深耕河南市场,凭借区域深耕和品牌口碑积累实现了高溢价和高复购率。而永辉超市作为全国性连锁商超,试图用一套模式复制胖东来的成功,却忽视了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差异,导致转型“水土不服”,最终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