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丹麦知名珠宝品牌潘多拉集团公布了其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其中一项重大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原计划在中国市场关闭的门店数量由50家激增至100家。这一决策背后,是潘多拉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回顾过去几年,潘多拉在中国的门店经历了显著的变迁,从独立的店铺到商场中庭的柜台,再到最终的撤离,这一系列的变动反映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挣扎。曾经风靡一时的轻奢首饰品牌,如今却成为了不少网友口中的“过时之选”。
潘多拉以“手链+串珠”的DIY模式著称,并因“潘多拉之盒”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于饰品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有网友回忆,过去一颗潘多拉的珠子价值不菲,甚至能与一克黄金相媲美,但如今这些珠子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却大打折扣,仅以几十元的价格出售,且鲜有人问津。
潘多拉饰品多采用合金、925银和氧化锆石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容易氧化变黑,不仅影响美观,也不具备保值功能。当消费者开始以“保值”为衡量标准时,潘多拉的高溢价、粗糙的材质以及过时的设计便失去了吸引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黄金饰品市场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金银珠宝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1.3%。这一增长背后,是国产黄金饰品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崛起。
中国黄金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机构的合作,也推出了如“国宝金”系列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设计精美,还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古法工艺的创新也深受消费者喜爱。老铺黄金等品牌,通过融合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设计元素,打造出具有吉祥寓意的爆款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东方美学韵味,还在高端黄金饰品市场中脱颖而出。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对于本土黄金饰品品牌的青睐,反映了国潮、国货等新消费偏好的崛起。同时,消费者也变得更加务实和关注长期价值,不再盲目追捧国外品牌。
中国饰品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潘多拉的大规模关店上,还体现在国产黄金饰品品牌的崛起上。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市场对于具有保值增值属性产品的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巨大。同时,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也更加注重该品牌在其接触的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