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科技浪潮中,快手旗下的可灵AI以其惊人的速度从技术研发迈向了规模化商业化的新阶段。8月21日,快手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可灵当季收入跃升至2.5亿人民币,与前一季度相比,实现了66.7%的显著增长。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可灵AI的团队架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今年5月,可灵AI正式升级为一级事业部,与快手的主站、电商等部门并驾齐驱。新事业部下设产品、运营、技术三大核心部门,由盖坤统一领导。在Q2财报发布前夕,快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多个事业部的商业化负责人发生了变动,而可灵AI则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运作,自行组建商业化团队,并未并入快手现有的商业化体系。
可灵的商业化路径清晰而多元。自去年以来,它已经构建了覆盖C端用户付费、B端API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完整商业化架构。在C端,可灵通过提供会员订阅服务,吸引了大量专业创作者和大众用户。而在B端,它则为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提供了API服务,业务遍布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专业创作平台、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和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
在专业用户(P端)方面,可灵采取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策略,通过让利和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将API嵌入到专业创作流程中。例如,与Lovart的深度合作使得单次任务中能够自动生成超过一分钟的完整视频内容,显著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而在海外,可灵的集成商Fal.ai也展示了其在好莱坞、大型影视公司以及营销代理公司中的广泛应用。
在B端市场,可灵针对不同规模的代理商制定了清晰的分层策略。通过阶梯型采购模式,既保证了渠道的快速扩展,又能够根据不同代理商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这种策略使得可灵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可灵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在AI视频生成这个新兴领域,客户往往缺乏成熟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评估体系,因此技术能力成为了他们选择合作伙伴的主要依据。可灵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投入和突破,直接转化为了产品竞争力,吸引了大量客户的青睐。
对于快手而言,可灵的独立运营不仅为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公司在技术属性和底层平台能力上的追求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市场中,可灵将继续发挥其技术优势,探索更多商业化路径,为快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