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促进民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多个省份相继推出了专项实施方案。陕西省在其发布的“七大行动”中明确指出,将助力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及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并优化后备企业的上市选拔流程。与此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也实施了新的规定,旨在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土地供应及加强金融支持等。
据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分析,这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不仅彰显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激发市场活力的决心,还呈现出三大特点:政策导向更为明确,形成了从上至下的支持体系;措施更加系统化,覆盖了融资、市场准入、创新及法治等多个层面;政策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快速直达,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实际难题,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并增强企业信心。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从各地政策来看,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设计正呈现出三大转变趋势:由普遍撒网向精准扶持转变,由行政干预向制度创新转变,以及由短期救助向长期生态建设转变。这些政策的本质在于重构“政策—市场—企业”的关系,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市场化手段成为激活企业活力的核心途径。
资本市场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其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今年A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86.36%,共计57家;同时,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总数达到567只,发行总额超过2000亿元。股市和债市的最新数据均表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正持续增强。
刘祥东进一步强调,当前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融资机制不断完善。一方面,IPO、债券发行等多层次市场工具共同发力,满足不同阶段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倾斜明显,通过设立专项融资工具、简化上市流程、鼓励并购重组等措施,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健全,配套政策的协同实施有效降低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信用风险,为其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田利辉教授指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金融工具创新不足以及风险累积等。他建议,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应深化多层次市场改革,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转板通道建设;同时,加强政策协同,试点“备案制+信用评级”监管模式,并建立跨境监管预警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开发复合金融工具包,构建数字化监管系统,以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