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女士,一位1969年出生的前国企员工,在经历下岗后转型销售,如今已步入退休生活的第六个年头,每月领取着2473元的退休金。原本计划陪伴女儿到上海寻找工作的她,却意外地比女儿更早找到了工作——在楼下超市担任店员,每天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月薪4500元。这份工作不仅让她有了额外的收入,还能在下班后顺路买些食材给女儿煲汤。
郑女士的女儿,96后的小郑,在香港完成硕士学业后,曾在一家咨询公司短暂工作。来到上海后,她一边积极准备金融领域的面试,一边承担着每月3700元的房租开销。与此同时,郑女士凭借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灵活的劳务方式,迅速融入了就业市场,甚至收到了不止一份工作邀请,包括楼下王姐推荐的保洁工作,但她认为太累而拒绝了。
随着9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社保司法解释,老年人就业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该解释明确规定,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属无效,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这一变化引发了关于“强制社保”的讨论,并促使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积极争抢退休人才。麦当劳、北京环球影城、上海小杨生煎等知名企业纷纷发布招聘信息,明确招聘退休人员。
许霞,一位曾经的银行副行长,因职务调整提前半年退休。面对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她感到无所适从,尝试过打麻将、旅游、研究生意,甚至催婚女儿,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最终,她决定在保险公司找份工作,尽管年薪远低于退休前的水平,但她更看重的是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然而,这份基于劳务关系的工作并不涉及社保缴纳,这也反映了当前退休返聘市场的复杂现状。
与许霞不同,柳青并没有传统的职场经历。她和丈夫经营了一家玩具店超过20年,直到2019年将店铺转让给他人。原本计划休息两年后帮儿子带孩子,但儿子的婚事迟迟未定,她决定在镇上的幼儿园找份工作,主要负责照顾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这份工作同样不涉及社保缴纳,柳青和同事们都是自己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新老年人”重新走进职场,这不仅体现了灵活用工的趋势,也对现有社保体系提出了挑战。律师指出,尽管退休人员不再强制缴纳养老保险,但一旦企业在返聘过程中进行统一管理、考勤考核并支付固定报酬,就极有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一旦发生工伤或劳动纠纷,企业仍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灵活用工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社保制度和劳动法规亟需适应新的就业现实。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平衡灵活与保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退休返聘人员而言,他们既希望继续发挥余热,又担心失去应有的保障。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既希望利用退休人才的经验和稳定性,又担心承担额外的法律风险。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灵活的社保体系和劳动法规,成为了保障双方权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