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近日宣布设立“万象短剧”项目,旨在长期征集并发布各类主题的短剧作品。首期活动聚焦于非遗民俗文化,涵盖唢呐、萨满文化、秦腔、昆曲、越剧、武当武术、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等多个领域。此次征集活动由抖音集团版权中心携手巨量引擎及红果果燃计划项目组共同评估。
根据活动方案,短剧项目将被划分为A+、S、S+三个等级,对应的保底激励金额分别为80万、100万及150万。对于已完成的短剧作品,将进行一次评估以决定合作与否及具体的保底金额;而未完成的项目则享有两次评估机会,分别在剧本创作及成片制作完成后进行。若作品符合合作标准,还将有机会获得50万至100万的宣发预算,具体方案需经评估后确定。
非遗与民俗题材因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神秘色彩而备受关注。然而,参与此次活动的短剧公司及编剧团队对此态度不一。部分公司已着手准备非遗民俗题材的短剧,但更多公司仍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这类题材要求编剧及内容团队对非遗文化有深入了解,确保历史文化的严谨性。同时,尽管平台鼓励创新,允许融入“脑洞”和“玄幻”元素,但涉及灵异鬼神的内容仍面临较高的审核风险。
一位知名编剧指出,民俗题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玄幻恐怖元素。然而,纯粹的民俗展现往往难以吸引观众,需要结合创意元素以提升剧情吸引力。然而,这种结合也带来了审核上的挑战,不少从业者担心因涉及封建迷信而被限制投放。
某头部平台的主编透露,其团队正在积极跟进多个剧本,待剧本初稿完成后将决定是否投入制作。而其他公司则表示,目前主要精力集中在其他项目上,对于非遗民俗题材的短剧持谨慎态度。一位导演虽然对这类题材充满兴趣,但也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因此仍在观望中。
近年来,小众题材短剧逐渐增多,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特别是强调悬疑的民俗故事,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也对制作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非遗民俗故事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创意元素,对团队的创意和风险意识提出了双重挑战。与此同时,相较于民俗故事,非遗民俗题材的综合投资成本更高,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等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有深入了解。
尽管市场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需求,但从业者们在制作投资上仍较为克制,倾向于制作集数较少的短剧内容。面对抖音集团的鼓励政策,各家公司在跟进非遗民俗故事时,仍持谨慎态度,进行多方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