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森林作为地球的“肺”,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两位森林修复领域的工作者,方晔和周嘉鼎,用他们的行动和故事,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不易与希望。
方晔,一个从志愿者成长为全职森林修复者的男子,自2008年起便深入山林,见证了因人类活动而遭受重创的自然景观。从大型工程扰动到森林火灾后的荒芜,这些画面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深知,自然恢复的力量虽强大,但面对如此严重的破坏,往往需要数百年才能初见成效。因此,他和团队带着植物的种子,踏入了这些受损的土地,致力于恢复其生态群落。
与方晔不同,周嘉鼎的森林修复之路更多地融入了学术与社区的色彩。作为一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方向的博士,他在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保护组织,接手了一个旨在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科研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他们不仅种植树木以恢复猴群的生存环境,还邀请当地村民参与育苗、种植、养护和巡护工作,既带动了收入增长,也转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森林修复的核心命题上,专家们指出,目前中国的森林修复质量仍有待提升。虽然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森林面积覆盖率从不到10%恢复到了25%左右,但人工林的树种组成简单、植被结构单一,导致生物多样性数量和种类有限。因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修复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还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议题。通过制止森林丧失和退化的行动,以及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养护和恢复措施,可以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气候减缓效果。联合国曾发布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每年需避免或吸收大量排放量,而森林解决方案可为此提供重要贡献。
为了推动森林修复工作的长期发展,专家们认为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在技术层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修复技术;在政策层面,需要回应关键议题,如避免有害林相置换和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等;在资金机制上,需要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和质量提升层面的资金机制;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人从事林业相关工作。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方晔和周嘉鼎的故事,是森林修复领域无数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受损的土地上播撒希望,见证了从荒芜到绿意盎然的奇迹。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坚信,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修复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