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告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七月与八月的交接时刻见证了两家科技巨头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7月末,亚马逊发布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广告业务大放异彩,单季收入跃升至1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成为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占整体营收比重达到历史新高的9.36%。相比之下,meta与谷歌的广告收入增长则显得温和许多,徘徊在10%至15%之间。
仅仅一周之后,The Trade Desk(TTD)的财报却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尽管其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9%,达到6.94亿美元,且整体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但投资者对其增长放缓和竞争加剧的担忧迅速升级,导致股价在盘后暴跌近40%,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场分析普遍认为,TTD的暴跌与亚马逊广告的强劲表现密切相关,亚马逊的全链路优势和高速增长正逐步侵蚀独立DSP的生存空间。
亚马逊广告体系中的DSP(Demand 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业务,无疑是变化最为显著、增速最快且备受战略重视的一环。早在2022年,亚马逊广告部门便立下雄心壮志,立志超越Google的DV360和TTD,成为全球第一大DSP。为此,亚马逊不惜从meta挖来资深高管Kelly MacLean,担任DSP副总裁,直接向广告产品与技术高级副总裁汇报,足见其对DSP业务的重视程度。
亚马逊之所以将DSP提升至战略层面,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电商站内广告虽然成熟且规模庞大,但增长天花板显而易见。为了延续广告业务的增长曲线并抵御外部竞争,亚马逊急需突破电商广告的边界。DSP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它能够将站内的第一方数据映射到站外媒体资源,从而将亚马逊的广告能力扩展至更广阔的生态中。
DSP作为广告主的“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化连接不同媒体库存,帮助广告主完成定向投放、预算分配、竞价优化和效果归因。通过DSP,亚马逊能够在Prime Video、Roku等平台以及非亚马逊网站上,结合购物数据投放广告,形成强大的外循环广告引擎。这一转变使得越来越多与亚马逊交易无关的广告主,如汽车厂商、金融服务公司和旅游企业等,纷纷涌入亚马逊广告体系,寻求人群洞察、流媒体分发和跨渠道归因等服务。
行业层面的变化也为亚马逊拓展DSP业务提供了契机。Google在美国面临广告业务反垄断起诉,第三方cookie即将淘汰,苹果ATT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移动端广告追踪能力。这些变化使得广告市场从“开放网络”转向“围墙花园”,平台的第一方数据价值凸显,亚马逊等少数能提供高质量闭环数据的入口议价权增强。在此背景下,亚马逊DSP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进入2024年,亚马逊DSP业务全面扩展,不仅默认引入Prime Video广告,还通过AMC(Amazon Marketing Cloud)在AWS Clean Rooms环境中向所有广告主开放数据协作分析服务。亚马逊还通过Certified Supply Exchange(CSE)计划和Amazon Publisher Direct打通外部广告生态,让广告主能够直接在第三方库存和优质出版商库存上投放广告。
亚马逊在广告市场的进攻姿态愈发明显,今年的戛纳创意节上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过去低调的亚马逊此次设立了独立展区,规模宏大,主题鲜明,通过一系列互动元素暗示其已成为广告市场的主要玩家。亚马逊不仅守住了电商广告这块根据地,更沿着消费数据的主干一路拓展到站外媒体,广告业务边界已触及谷歌、meta等广告巨头的腹地。
亚马逊的进攻从不张扬,但节奏稳健,耐力惊人。它正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迫使广告主重新思考广告预算的分配。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广告市场中,亚马逊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稳健而有力。